抬閣娘子

[ 現代故事 ]

奶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耳朵還很靈敏,走起路來也挺利索。

大家都喜歡奶奶,因為她每天樂呵呵的,而且,她聽得懂年輕人的話。年紀大了,聽得懂年輕人的話怪難的。

比如那天孫女在電話這頭對男朋友說:“這個星期我要加班,咱們不見面了,就線上聊,隔空對話。”於是,奶奶就嘀咕:隔空對話,這事情我十多歲時就幹過。

孫女來了興趣,纏著奶奶講她那“隔空對話”的事。

奶奶就繪聲繪色地說起了高橋會:“告訴你,以前咱高橋的廟會才熱鬧呢。別的地方的廟會算啥呀,就是買買東西,趕趕集。”

高橋會是有來由的。宋代,靖康之變後,康王逃到了寧波。當時,駐守高橋的大將軍張俊夢見晉代的縣令梁山伯託夢:鄞西一帶不是盛產藺草做的草蓆嗎?把草蓆鋪在道路上!後來金兵踏上光滑的草蓆就人仰馬翻,宋金大戰首次告捷。康王后來登基,成了宋高宗,為了慶賀,也為了紀念陣亡將士,降旨建廟立祠。當地鄉紳發起了迎神賽會。每年農曆三月初,會期三到四天,從南宋到民國,規模盛大。會上,大令、旱船、彩旗、高蹺、抬閣、舞龍、舞獅……各種會器,爭奇鬥巧。鑼鼓喧天,銃聲震耳,甭說多熱鬧了。方圓幾十裡都有人來。那些天,家家戶戶要收拾得乾乾淨淨,沐浴,吃齋,不許有口角。後來,因為抗戰,間斷了二十年。

抗戰勝利後,老百姓又舉行了高橋會。

奶奶當時才十多歲,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村裡讓她去當抬閣娘子。抬閣娘子就是由孩子扮演戲裡的角色,像白娘子、何仙姑、許仙之類的,坐在高高的抬閣上游街。她這次是扮天女,穿上戲衣,提著花籃,沿路撒花。

她歡天喜地,她哥哥卻一籌莫展。家裡說,高橋會一過,就要給哥哥物色姑娘。哥哥喜歡王記湯圓店的姑娘,但又不敢說出來。他們小時候是同學,在一位姓柳的塾師那裡上學。那老師很開化但也很保守。他贊同女孩子讀書,但是,又堅持“男女授受不親”,男生女生各坐兩邊,界限分明,就是遞一本書也不能用手遞,得一位走上去放在桌上,另一位去取。哥哥跟王家女孩沒說過一句話,但是,心裡卻喜歡得緊,一直不能忘記她。

姐姐一再追問,哥哥才說了實話。這時,小妹突然異想天開地對哥哥說:“我扮抬閣娘子撒花,你做一朵玫瑰花。她家在街邊,抬閣肯定要經過,我就把花撒給她,你做好記號,讓她知道是你,好嗎?能不能看見她,就看你的運氣了。”

高橋會好熱鬧,壯漢們抬著抬閣,好多中年婦女上了妝,跳著舞著,好多人在旁邊看,有些小孩子直接爬上了樹。當時風氣還是比較保守,年輕的姑娘,只能在家裡看。王家姑娘就在樓上看,那木結構的樓也不太高,她開啟小窗,看著樓下的旱船、花燈,看著幾個抬閣過去,抬閣上小公主、白娘子、織女等,都是十來歲小孩扮演的,有些還搖啊搖的。突然,她看到一個抬閣娘子是天女,還在撒花呢。小天女經過她窗前時,把一朵紅色的花拋了進來。她接住了,心裡好喜歡。那花裡還有名字,裡面還有紙條。原來是他!那個文質彬彬、經常受塾師表揚的他。她的心突突地跳。

後來,抬閣娘子常拉著哥哥去王家店裡吃湯圓。王家姑娘也心領神會。王家的湯圓確實好吃。那年為了看高橋會,還有幾個美國人特地帶了相機來呢。會後,他們還待了幾天,甚至還穿了長衫,在高橋頭嘰裡呱啦。他們進店吃湯圓,連聲說“好吃”.他們好奇地看著又圓又糯的湯圓,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豬油芝麻餡是怎樣進去的,還比畫著打針的手勢。哥哥因為在教會學校念過書,會英語,就解釋給他們聽。王掌櫃一看,這小子懂洋文,文質彬彬,最近還老來店裡吃湯圓,就問這是誰家的孩子。“我哥哥跟你家裡的那個姐姐同過學呢。”抬閣娘子說。王掌櫃聽了,若有所思。

後來,王家姑娘就嫁過來了,帶來了做湯圓的好手藝。抬閣娘子去接新娘,那天十里紅妝,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看到了嗎?你舅爺爺家的湯圓店多有名,這是我設‘計賺來的,我替他們隔空對話了。”奶奶說。“別以為什麼東西都是現在的好,以前的稀奇東西,你們看都沒看見過;以前稀奇的事,你們都沒見識過。”奶奶又說。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等你到101歲
下一篇: 苦澀的糖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