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至1949年3月,在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建路橋老前輩們參與修建了三條紅色路:“陝北—阜平”“阜平—西柏坡”“西柏坡—北平”,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披荊斬棘、鋪路架橋……
陝北—阜平:戰略轉移之路
1947年3月,胡宗南在西北地區集結了34個旅、25萬多人的兵力,進攻陝北,攻佔延安,妄圖摧毀中共黨、政、軍指揮中樞。
毛澤東主席“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說:“我軍打仗,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為保證劉少奇、朱德等工委領導順利前往華北工作,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指示邊區交通管理局派出專門隊伍,對延安經晉綏到晉察冀中心區——阜平的道路進行整修。
事隔70餘年,曾參與修路的王德仁等老同志還記憶猶新。王德仁回憶說:“那時仗還打著,我們修的路,主要是以通行為主,好走就行。施工隊也沒有什麼工具,就是鐵鍬、鋼釺等,全靠人工。”
戰爭時期,修的路質量不高,只能算是人行路,比較好的路段能走馬車或小汽車。竣工不久,部分中央領導就經此路到了城南莊,他們的隨行物品大部分也是由牲畜馱運的。
1948年初,邊區交通管理部門又接到上級緊急指示,要求克服一切困難,儘快將此路全部擴建成能通行汽車的道路。春節剛過,工程隊全體人員就頂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開赴工地,迅速投入緊張的施工中。
印鈔石至長城嶺段都是上坡道,新改線路段大多是半劈山、半填方的土石方工程,在大填方段必須用大塊石幹砌擋土牆才能穩定路基。隊員們就在附近尋找合適的大塊石,用鋼釺、錘子修理合適後,用繩子拉、用撬棍撬,硬是用人工一步步挪運到了工地。在印鈔石村西與長城嶺坡下的一個大溝壑,他們用大塊石幹砌了淨跨三米的兩座石拱涵,有些地方得攀登到山坡的峭壁上鑿石放炮,作業異常危險。
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全段根據要求按期建成。路基普遍加寬到4.5米以上,兩側挖了排水溝,有些路段被裁彎取直,達到了順暢平整,在縱坡較長的路段還修建了錯車道。經過這次大整修,這條路成為當時一條標準較高的山區公路。
1948年4月10日、11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車隊從此路透過,到達晉察冀軍區所在地城南莊,為黨中央順利實現戰略轉移提供條件。
阜平—西柏坡:轉危為安之路
1948年初,上級緊急指示,要求修建阜平到西柏坡的路。
該路段的主要施工任務是:對阜平經城南莊、瓦房臺、陳莊、宅北、寨頭至西柏坡的部分路段進行加寬、降坡和墊平,個別的還需要改線,但總的要求就是,所有路基擴寬至4米以上,全段要達到通行順暢,能保證汽車行駛。
工程隊主要承擔了兩段“骨頭”任務,一處是阜平縣城南莊的山樑工程,另一處是靈壽縣丁家溝至兩界峰(大部分在平山縣界)段的拓寬工程。
城南莊坐落在胭脂河北岸,前面是一片開闊地,背靠菩薩嶺,是人們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山雖不高,但梁頂道路迂迴曲折,狹窄難行,只能通行驢騾馱子,離通行汽車的標準相差很遠。
3月初,工程隊員頂著初春的寒風,登上峭壁陡坡,打眼放炮,排除險石,要在石頭山上修建一條汽車能通行的路。
由於主要是和石頭“打交道”,工程隊除了組織當地民工外,還從平定、淶源等地專門請來了一些技術精湛的民間石匠,請他們幫助開山修路。在全長2.5公里的山路上,隊員們一段段削平,一段段取直,一段段加寬。一個月的時間,硬是在菩薩嶺這一石頭山上鑿出了一條能夠讓汽車跑的路。
在菩薩嶺施工的同時,丁家溝段拓寬工程也開始加緊進行。丁家溝位於兩界峰北麓,是城南莊通往西柏坡的要塞。從丁家溝至兩界峰有一段路,約6公里,路窄坡陡,這次改建要求路面寬4至5米。
為了抓緊完成這項艱鉅任務,施工人員就在丁家溝的山坡上搭起了臨時工棚,吃飯住宿都在那裡。施工隊還發動了很多民工參加修路。那時民工參加修路,沒有報酬,吃飯是自帶的乾糧和鹹菜,連喝開水都是自己燒。每天天不亮就開工,天黑下來才收工,但他們什麼要求都沒提,一心一意把道路修好。
道路剛剛搶通,1948年4月23日和5月26日,周恩來、任弼時的車隊和毛澤東的車隊,分別從此路進入西柏坡。
王德仁還介紹說,剛接受任務時,他們並不知道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要透過這條路,因為那時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但在工程即將收尾時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兒,因為這裡是解放區,原來是比較平靜和安全的,但突然有一段時間,國民黨的飛機瘋狂地轟炸這裡,晚上還不停地打照明彈,他兩次差一點兒就被飛機丟下的炸彈炸著。到了這時,王德仁才漸漸地回過味來,說:“這條路修得好及時呀!”
西柏坡—北平:新中國的“趕考路”
1949年3月,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機關決定由西柏坡遷往北平,並委派周恩來任搬遷指揮部總指揮。指揮部很快就劃定了全部的搬遷路線,並向華北人民政府下達了道路修補計劃。華北人民政府接到指示後,立即指定華北公路總局負責完成此項任務。總局經過詳細的調查,迅速擬定了從西柏坡到保定道路的整修方案。
整修共劃分為三個大段,第一大段為平山、靈壽、行唐段;第二大段為曲陽、唐縣段;第三大段為唐縣經完縣到保定段。總局指定了各段負責人,並將施工隊骨幹力量分配給各段,指導各段施工。
各段負責人到達各縣後,立即與地方政府商討,地方政府也緊密配合,連夜發動群眾修路。
第一、第二大段不是大道,坑窪很多,少數路段路基較窄,修補的重點是平墊坑窪,壓實路基,對個別路段加寬。各縣接受任務後,都緊急部署,誰也不甘落後。尤其是曲陽縣,由縣長帶隊,將境內23公里按段分配到沿路各村,僅兩天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第三大段為唐縣經完縣到保定段,這一段基本上是“七七事變”以前修建的大道,路基較寬,損壞也不太嚴重,公路總局就明確由沿線各村負責落實。沿線群眾全體出動,不到三天就全部完成了任務。
至此,經過總局與地方的共同努力,從西柏坡到保定160多公里的道路,全部實現了汽車通行。
中共中央從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時,毛澤東主席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1949年3月23日,中央領導人和中共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的車隊沿著這條“趕考路”,浩浩蕩蕩地從西柏坡開赴未來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平,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三條紅色路的修建,將紅色基因深深融入中建路橋的血脈中,成為新時代中建路橋人最鮮明的奮鬥底色和最獨特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