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裡看海南

[ 現代故事 ]

王福和(1957-  ),男,海南省海口市人,其父是海南第一代電業技師。1977年參加工作,曾供職於南方電網海南海口供電局變電管理;2020年,入選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

籌建了半年的“燈博物館”於2018年在海口開館,館藏燈具全部由一個人無償捐贈,他就是南方電網海南海口供電局的退休職工王福和。這些館藏燈具,從漢代的觚形玉燈、唐宋的青瓷“省油燈”,到近代海南的第一盞電燈、海南特有的海棠子燈??它們完整地串起了海南燈與光的歷史。

王福和看著守護了幾十年的寶貝躺在燈博物館透亮的展櫃裡,懸了多年的心終於放下了……

花梨和燈,兩選一

王福和的父親王書林是海南第一代電業技師,他有個愛好:喜愛各式燈具,工作之餘,喜歡收藏。

1914年,海口有一臺英國製造的柴油發電機,並在電房裡安裝了海南第一盞電燈。後來這家公司遷址,一位電工想把這盞被棄用的燈拆下來儲存,王書林曾親自幫忙拆卸,他很想要這盞燈,但這個電工也要,最終王書林把燈讓給了他。

王福和從小就聽父親說過這段往事,他問父親:“這燈長什麼樣?”父親很細緻地說了這盞燈的樣子,王福和聽了陷入沉思,自言自語地說:“我能不能找到它?”幾十年裡,王福和想盡辦法尋覓這盞獨一無二的電燈。終於有一天,他邂逅了一位收藏家,那天,他到那個收藏家家裡看藏品,一瞬間,他驚呆了,他看到了一盞燈,這不就是父親說的燈嗎?他撲上去,把那燈捧在手裡不停地撫摸……

從此以後,這燈就成了王福和心頭永遠抹不去的念物。所幸那個收藏家年邁時把這盞燈送給了他,那一刻,王福和捧著那盞燈,欣喜若狂。

受父親的影響,王福和從少年時就迷上了收藏燈具。“家境好、入門早”,有了父親這個引路人,王福和得以收藏漢唐宋明清至民國的近千盞燈具。無論是從無人問津之地撿回來的,還是花重金從古玩市場買回來的,他都視為珍寶,小心呵護。家中一度被各式燈具塞滿,實在擱不下了,就寄存到親戚家。客人來訪,看到沙發、床底下塞滿了裝燈具的紙箱,滿腹狐疑:你怎麼這麼喜歡“收破爛”?

王福和不吸菸、不喝酒、不品茶,畢生的積蓄和精力都花在收藏燈具上。退休前,他一直在基層變電站當安全監測員,經常一個人要值24小時的班,連個說話的伴兒都沒有,因此心性格外沉靜。

很多年前,王福和在昌江大廣壩地區收購了大量黃花梨木材,打算用來蓋房子。後來房子沒蓋成,家人嫌木材放著礙事,就對他說:“你看看,家裡就這麼點地方,你又是燈具,又是木頭,堆得都轉不過身子了,這樣吧,你在兩樣東西中選一樣,要燈具不要木頭,要木頭不要燈具!”那一刻,王福和幾乎沒有猶豫,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燈具,毫不猶豫地以很低的價錢清空了木材。

這可是黃花梨啊,把如此珍貴的木料低價賣了,不可惜嗎?王福和不以為意:“那些只是木頭,沒有歷史和文化價值,這些燈具卻承載著海南的歷史文化,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南海歷史,燈為證

變電站周圍的村民都知道王福和喜歡收燈具,一發現老物件就會告知他。

那一天,一個村民來找王福和,說他知道有一件稀罕的老物件。王福和跟著那村民,來到南渡江邊一個杳無人煙的古老村落,在一個破舊的石屋裡發現了一個釉陶,醬色的,元寶形狀,乍一看還以為是填補石頭縫的瓦罐。後經專家鑑定,這是一盞宋朝的照明燈,南海漁船上用的。

這盞照明燈溜肩、豐腰,腹部一側開有一孔,燈盞由此放入,具有防風、防水濺的功能。航行時,燈罩對外,可遮風擋雨。

有個買家找到了王福和,提出用一輛高檔轎車換這盞燈,王福和不假思索地拒絕了。

有人知道這事後覺得不可思議,王福和說: “海南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補給站,口說無憑,用物件來說話,你說這些物件是不是無價?”

王福和收藏的燈具裡還有好幾件金不換的南海文物,其中最小的一盞是銀製小油燈,高5厘米,寬2厘米。這盞燈為南海漁夫造型,漁夫頭戴草帽,身披蓑衣,打著赤腳,懷抱一魚簍,簍內中空,魚簍可單獨取出,添置燈油。

“這燈是我外婆的護身符,她總是帶著出海。在海南方言中,‘燈與’丁同音,所以這燈有添丁發財的意思。”王福和說,他的外婆是疍家人,常年在南海上討生活,向南海上來往商船提供糧食、蔬菜、淡水補給,以此為業。

除了漁夫小油燈,還有蘭芳國銀燈、鶴柄銀油燈等別緻的南洋物件,都是王福和的外婆從南海帶回來的。鶴柄銀油燈的鶴頭寓含中華文化裡的延年益壽之意,燈的造型則參照了阿拉丁神燈。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的繁榮,讓這些中西合璧的南洋燈具,得以漂洋過海來到海南。

王福和指著燈博物館裡展出數量最多的海棠子燈說:“這些瓊崖海棠子燈,是我們海南的特色。過去,窮人家用不起煤油燈、電燈,就摘海棠果子榨油或串起來燃燈。海棠花和果子燒起來,會散發出淡淡清香,使得瓦屋牆壁不長苔蘚、梁椽不被蟲蛀。”這種燈在電影《紅色娘子軍》的多個場景中都出現過,生動再現了當時海南百姓的日常生活。

王福和頓了頓,接著又說:“寥寥數語不足以講述海棠子燈幾千年的歷史,海南的海棠樹數量在減少,如果不好好儲存這些燈,我們的下一代怎麼知道這些歷史?”

千餘盞燈,有歸宿

十年前,王福和就萌發了為收藏的千餘盞燈找個歸宿的想法,他心目中的最好歸宿就是博物館,但他找了好幾個博物館,對方都表示只願意收藏其中的幾盞燈。王福和堅決不同意:“它們在一起幾十年了,擺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講述海南光與燈的歷史,分開了,就散了。”

幾年前,王福和生了一場大病,經歷過生死的考驗,如何讓這些燈具完好地儲存下去,成了他最急迫要完成的事情:“哪天我走了,這些燈怎麼辦?”

王福和有意捐贈收藏的燈具,南方電網海南海口供電局的領導得知這一訊息後,既感動又振奮:“建!建一座專門的燈博物館,讓我們電網人、讓社會大眾都能追根溯源,瞭解萬家燈火是怎麼被點亮的。”

終於等到博物館建好的這天,王福和要把家裡的收藏送過去了。他費了很多心思,燈具的質地不同,裝運時用的箱子也要相應調整。儘管十分謹慎,還是有一盞宋代的青瓷“省油燈”在搬運過程中被磕破了一角,王福和心疼不已。

燈博物館開館的那天,王福和反覆提及守護海南歷史文化的責任:“個人收藏這些文物沒有太大意義,只有全部展示給公眾,才能完好地傳承海南的歷史文化。”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湊手
下一篇: 石清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