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抗疫一線的報道

[ 現代故事 ]

這段時間,新冠疫情反彈,為了加強宣傳,記者們紛紛深入到抗疫和典型事蹟,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全方位出擊,疫情防控成為媒體宣傳報道的聚焦點。為了加強傳媒中心的採編力量,縣委宣傳部抽調了一批宣傳員,由宣傳科科長張群帶隊,來到傳媒中心助陣。

張群三十歲上下,新聞系出來的碩士生,他採寫的報道,不但常見於當地省市級主流報刊,不少稿件因角度新、內容實、觀點鮮明、文采飛揚,被各大媒體紛紛轉載。為此,張群在當地留下了“一支筆”的美名。

張群來到傳媒中心,很快擬定了一個有針對性的報道計劃,並組建了一個戰地報道組,落實了分工後,立即奔赴一線採訪。

張群稍作思考,一個電話打到了縣衛生與健康委員會。他知道,在現場抗疫的醫療隊員中,一定會有鮮活的報道素材。經過與衛健委聯絡,他發現有個叫阿蘭的護士,父親是長年臥床不起的癱瘓老人,還有一個剛滿三歲的女兒,但她主動報名要求到第一線,組織上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沒有同意,但她態度堅決,最後實在拗不過她的軟磨硬泡,才批准了她。張群感覺這個阿蘭有戲。

按照了解到的地址,張群直接找到了阿蘭家。門鈴一響,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開口就說:“怎麼不是媽媽,我還以為是媽媽回來了。叔叔你找誰?”

這一定是阿蘭的女兒了,張群邊想邊脫下鞋,就要進門。“我是縣裡來的記者。小朋友,我來採訪你們,歡迎不歡迎啊?”

“我媽媽說了,現在是疫情時期,外人不能進門的。”

“婷婷,別亂說,快讓叔叔進來。”一個年輕男子走過來抱起婷婷,“你是縣裡的記者?請進來吧。”

這一趟張群果真沒有白跑,他抓到了好幾條鮮活的素材。首先,他弄清了阿蘭為什麼堅決要到第一線。兩年前,她丈夫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是一個不知名的志願者捐獻了骨髓,才救了丈夫的命。這個好心人是誰,他們無法知道,只知道是本市的一個市民。所以,面對疫情,她豈能袖手旁觀?這是阿蘭一定要到抗疫一線的主要原因。

同時,讓張群感動的是,就在今天,阿蘭給丈夫發來了一條長長的微信,告訴他到一線後,如何日夜奮戰,工作是多麼的辛苦,又充滿著危險,但是,她與同事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她們相互鼓勵,始終堅守在抗疫一線,讓每一個確診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療。阿蘭還說她非常想念婷婷,也十分牽掛這個家,但她現在是一個上了戰場的戰士,沒有後退的理由,她多麼盼望疫情早日結束,好回去與家人團聚。

這條微信裡表達的感情實感。微信的後面,阿蘭還發了幾張工作照,其中一張是剛脫下防護服的面部特寫,只見阿蘭的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她反覆叮囑丈夫,千萬不要讓婷婷看到這些照片,怕孩子見到媽媽這個樣子會嚇著。阿蘭流著淚說,她好擔心,回來後孩子見到她這副慘不忍睹的樣子,會不認識媽媽了。

張群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很快,一篇題為《一封家書背後的人間大愛》的報道就完稿了。因為素材好,加上張群有真情實感,文筆又好,這篇報道連他自己看了都會忍不住掉下淚來。他想,明天縣報的頭版頭條,肯定就是它了。

張群開啟微信,找到媒體中心主任的微訊號,把稿子發了過去。

發完稿子,張群對主任說:“我說大主任,我寫了篇稿子,剛發你微信上了,請你審一下,看看能不能上明天的頭條。”

媒體中心的趙主任是個與他年齡不相上下的大美女,聽到他的話,就說:“好,我馬上拜讀,我想‘一支筆寫出來的東西,肯定不同凡響。”

不大一會兒,趙主任看完了稿子,她問張群:“不錯,這篇報道的確很感人,明天就上頭條吧。我說張科長,這麼好的料,你是怎麼挖到的?”

“我親自到阿蘭的家裡,透過深入採訪才得到的。”張群不無得意地說。

“什麼?你說什麼?你到她家裡去採訪的?”趙主任突然聲音高了起來。

“當然了,不到現場,哪弄得到這麼鮮活的第一手材料。”

“你給我過來。”想不到趙主任突然高聲吼了起來。

辦公室裡正在埋頭工作的人,冷不防聽到趙主任一聲大吼,不由都抬起頭來,驚詫地看著她,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不一會兒,張群來到主任面前說:“怎麼啦?我說大主任,你有什麼話就好好說,犯得著……”

“你知不知道我們最近出臺的採訪紀律?知道不知道疫情防控的規定?你這樣擅闖民宅,這不是去採訪,是去害人!”趙主任越說聲音越高。

“我還以為我犯了什麼罪,不就是進了一下她家嘛,我既戴了口罩也戴了手套,進門又脫了鞋,也沒與他們近距離接觸,我害什麼人了?”張群的聲音也不免高了起來。

“戴了口罩手套,你以為就沒事啦?病毒是怎麼傳播的你難道不知道?採訪紀律講得很清楚,不能進門採訪!這你都忘了?作為宣傳科長帶頭違反紀律,你知道性質有多惡劣嗎?”趙主任越說越氣憤。

“你以為你是誰,在大庭廣眾之下隨便訓斥人,簡直不可理喻。”想不到張群也針鋒相對起來。

令人想不到的是,只見趙主任漲紅了臉,指著張群大聲呵斥道:“你給我滾出去!”

在場的人一下都驚呆了,想不到一個傳媒中心的主任,竟然當眾大罵宣傳科長滾出去。人們紛紛議論。有人說,主任當眾大罵宣傳科長,不單單是科長不遵守採訪紀律,事情沒那麼簡單,倆人肯定有積怨;有人說,科長遭到羞辱,豈會善罷甘休,今後有得好戲看;更有人振振有詞地說,知道為什麼這次部裡要派張群來嗎?據說部裡對趙主任早有看法,這張群是要來取代趙主任的。

其實,好多事,表面上看起來很複雜,一旦解開來,還真不是什麼大事。你知道傳媒中心的趙主任是誰?原來她是張群的妻子。最近,倆人因都爭著去採訪正在鬧彆扭,雙方都憋著一肚子氣,疫情這樣厲害,都怕對方生出什麼意外來,當趙主任聽到老公走村串戶不顧一切地去採訪,一來是擔心他,二來採訪紀律確實規定不允許這樣做,一來二去,火氣就上來了。

在第二天的晨會上,趙主任首先當眾向老公道了歉,然後向大家說,張群儘管是自己的老公,但作為一個負責人,在工作場合做出這樣不理智的舉動,造成的影響很不好,她會主動向上級部門進行檢討。而張群呢,也檢討了在嚴防疫情擴散的當下,自己不該違反紀律擅自闖入人家中去採訪,這對嚴防疫情蔓延確實會帶來不利,希望大家都引以為戒。

會上,趙主任再次重申了採訪紀律。經過了這件事,張群感觸很深。疫來如山,人命關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醫務人員不顧個人安危日夜奮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抗擊疫情第一線,採訪戰鬥在那裡的醫護工作者和同命運抗爭的患者,鼓舞士氣,激勵鬥志,增添了人們的勇氣和信心,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但是,除了必勝之心、責任之心,還要有謹慎之心,要時時刻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才是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肇事者是兒媳
下一篇: 老爸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