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從“天”降

[ 現代故事 ]

靠山村是全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山大溝深,條件惡劣,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通往村外,離最近的村莊也有五公里多山路,離鎮上卻有三十多公里呢。村裡原先有四十多戶人家,這幾年政府號召易地扶貧搬遷,村上的絕大多數人家都搬走了,只留下了現在的兩戶“釘子戶”死活不搬,李大貴就是其中的一戶。

開春的一天早上,李大貴正在給家人做飯,進來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人,李大貴一瞅不認識。那人自我介紹道:“你就是李大貴吧,我叫張成虎,是鎮上剛來不久的副鎮長,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你新的脫貧幫扶人……”說著話張成虎將一箱牛奶放在了一邊。

李大貴不領情:“原先幫扶我的王專幹走了,今天又換了個鎮長來,這扶貧檔次提高了。是不是提箱牛奶繼續動員我搬遷住樓房?老實說,我沒那住樓房的命,金窩銀窩不如我這土窩,堅決不搬。”

“大貴兄弟,我就想問問你為什麼不搬,難道就這樣在窮山溝呆一輩子?”張成虎坐在凳子上問道。

“張鎮長,不是我不搬,說句掏心窩子話,誰不向往住新樓房,過新生活多美食,這拌麵湯還真有味。

其實,李大貴剛才說的另一個搬遷戶又回來了,張成虎對其中的原因早了解清楚了。鄭大勝和老伴兒都六十多了,只有一個女兒卻嫁到了外省,日子也過的不咋樣。這老兩口身體不是太好,去年響應政府號召易地扶貧搬遷,但住樓房後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身體本來都不好,再加上年齡偏大也不好找工作。雖說每月兩人有幾百元的養老金,但水、電、暖、燃氣費等等一系列開支,一年下來也不少錢;其次是住樓房後什麼都要買,而原先在靠山村,地裡多少能收一點兒,如房前屋後種些蔬菜,飼養些家禽等,可搬遷住上樓房後就沒有這些了,所以這鄭大勝又回來了。

張成虎對李大貴說道:“鄭大勝這種情況確實存在,與我們的一些幫扶幹部急於求成有關。接下來我們會逐一逐戶因戶施策,不僅讓易地搬遷戶住新房,還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說話間,張成虎已經吃完了那碗拌麵湯,此時他邊擦嘴邊站起來說:“大貴,走,帶我去你的房前屋後看看。”

兩人來到了一個山坡下,在一塊不大的山坡地裡,張成虎說:“考慮到你的腿部殘疾和家庭,一年掙個三五萬沒問題。”

一旁的李大貴眼睛頓時一亮:“張鎮長,你說的是真的?不讓我搬遷住樓了,還讓我在這兒一年掙三五萬?”

張成虎點點頭說:“你坐我的摩托,跟我去鎮裡一趟。”李大貴半信半疑,但還是跨上了張成虎的摩托車。

在鎮上的一家飯店門口,張成虎停下摩托車領著李大貴進了一個包間,對服務員說道:“來兩碗蘑菇湯麵片,一盤丁字菇炒肉。”

此時的李大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個張鎮長剛在我家吃過早飯,這咋又吃飯呢?估計剛才那一碗拌麵湯沒吃飽。

飯菜端上來了,張成虎趕緊招呼李大貴吃飯,雖說早上在自己家吃了兩碗拌麵湯,但李大貴還是吃了個香,不一會兒桌上的飯菜就見底了。

“大貴,這飯菜怎麼樣?”張成虎笑著問。

“香,尤其是那蘑菇,味道太鮮美了!”李大貴實話實說。

張成虎把李大貴領到了酒店後廚,在一個大筐裡,放滿了洗得乾乾淨淨的潔白丁字菇,張成虎一指道:“大貴,剛才我們吃的飯菜中都有這種丁字菇,這種丁字菇七八元一斤,是酒店從七八十公里外的鄰縣拉來的,我們鎮上的七八家酒店,包括咱們縣城裡的很多大小酒店都需要這種丁字菇。”

“張鎮長,你的意思是讓我販賣?”李大貴立即問。

“大貴,不是讓你販賣,而是讓你種植。我是農大畢業的,學的就是食用菌栽培專業,我準備幫扶你建個大棚,就種植這丁字菇,供應咱們鎮上的這些飯店及單位食堂,有沒有信心?”

“真的?張鎮長,如果是這樣,只要政府支援,咱肯定有信心!”李大貴有些激動。

接下來,李大貴在張成虎的全力支援和指導下,不到半個月,就把丁字菇大棚建好了。從選種、拌料、噴藥、棚溫控制等一系列環節,張成虎手把手地教給李大貴。

這天是拌料的第一天,張成虎邊撒曲種邊對李大貴說:“大貴,這種丁字菇每期45天,分四批出菇,其中第一批菇約需20天就可以採菇,接下來每隔幾天就採摘一次,丁字菇瘋長時可要24小時不間斷採摘,否則質量下降就成次菇了。”

“張鎮長,這個沒問題,我實在忙不過來,就叫村東頭老鄭兩口子來幫忙,只是……”李大貴停了下來。

“你不說我也猜到了,你腿殘疾,不方便去送貨,這個你放心,我已經跟鎮食堂說好了,一旦達到出菇標準,他們負責來拉。”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到了採菇的日子。這天一大早,李大貴正在做飯,張成虎騎摩托趕了過來,“大貴,別做飯了,先到大棚裡去。”兩人立即來到棚裡,只見兩層蘑菇架上,白白圓圓的丁字菇一個挨著一個,他們當即採擷了起來。忽然外面人聲嘈雜,李大貴趕緊跑了出來,只見大棚外停了七八輛摩托車,站著一些自己不認識的人,李大貴問:“請問你們找誰?”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抗日教師萬連榮
下一篇: 救命恩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