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蘿蔔

[ 現代故事 ]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深秋,付鄉長的老爸來給他送棉衣。第二天才有返程的火車,無奈,只得在鄉政府住一宿。

老爸二百多里來一趟不容易,付鄉長吩咐伙房大師傅:晚飯多弄兩個菜,老爸在鄉下,平時很少吃上肉。

冰箱裡還有一斤多豬肉,大師傅就把政府大院牆根處種的扁豆角摘一把,切豆角絲炒豬肉。把快拉秧的茄子扭兩個,切茄片炒豬肉。大師傅說:“怎麼著也得弄四個菜吧,要不也太寒酸了。”大師傅說:“付鄉長,要不你去前邊菜地拔倆蘿蔔來,涼拌一個蘿蔔條,再汆一個蘿蔔湯,這樣就湊夠4個菜了。”

鄉政府門前有一小片菜地,是村長家的,有蘿蔔有白菜。付鄉長拍腦袋想想,也行,拔村長家的蘿蔔不算偷。

付鄉長進了菜地,彎腰撿大的蘿蔔拔了兩個,擰下蘿蔔纓放在蘿蔔坑裡,提著蘿蔔往回走時,一個老者從天而降出現在了付鄉長面前。

老者問:“拔蘿蔔哪?”付鄉長答:“哦,拔倆。”老者問:“是你家的菜地?”付鄉長答:“是村長家的菜地。”老者問:“是村長讓你拔的?”付鄉長答:“等遇見村長說一聲。”說著,付鄉長就要往回走。

老者伸胳膊攔住了付鄉長。老者申斥付鄉長:“你是付鄉長吧,還父母官呢,好沒禮貌,也不問問我是誰!”

付鄉長臉騰地發起燒來,心想自己真是沒禮貌,連連向老者道歉:“對不起大叔,您是……”老者冷冷地答:“我是菜地的主人,也是村長的爹。”

付鄉長聽老者自報家門是菜地的主人,還是村長的爹,心說這就好說話了,露出笑臉套近乎:“村長我們很熟,我們經常打交道。”老者卻不買賬:“你們當然很熟,你官比他大一級,官大一級壓死人。”老者又說,“你應該知道今年蘿蔔啥價吧?”付鄉長說:“知道,現在物價穩定,和去年一樣,還是5塊錢100斤。”老者說:“那你手中的倆蘿蔔有幾斤?”付鄉長就知道是咋回事了,覺得這老者真不好說話,就緊著賠禮:“大叔,我錯了,我照價賠償。”老者嚴肅著說:“賠償是必須的,我聽我兒子說,你還當過兵?”付鄉長答:“是,我是七八年的兵,當了十年兵,參加過自衛反擊戰,轉業了,分配到地方,就到這來任職鄉長了。”老者說:“我也當過兵,是解放兵,剿過匪。你在部隊什麼職務?”付鄉長說:“連長!”老者說:“我是副營長,官比你大半級,聽口令,立——正!”

付鄉長“啪”就立正,並規規矩矩敬了個軍禮,以軍人的口吻請示:“請首長指示!”老者回了個軍禮,喊了聲“稍息”,說:“背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付鄉長又“啪”地立正:“一切行動聽指揮……”老者說:“今天你犯了哪一條?”付鄉長說:“犯了三大紀律第二條,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老者說:“那你今天為啥犯了紀律,說說原因。”付鄉長滿臉羞愧地對老者說:“大叔,是這樣,今天我老爸來給我送棉衣,我想好好招待他老人家,可是伙房沒有菜了,為了讓晚餐豐盛些,我就來拔倆蘿蔔。大叔您就說吧,倆蘿蔔多少錢,我賠。”老者說:“按鄉規民約偷一罰十。”付鄉長想,拔倆蘿蔔怎麼還是偷了?也無需爭辯,誰讓你拔人家蘿蔔了呢。付鄉長說:“行,倆蘿蔔該罰一塊錢。”說著,就從衣兜裡掏錢。老者說:“念你犯了錯誤能及時承認,態度誠懇,從輕處罰,照價賠償吧,倆蘿蔔一毛錢。”付鄉長就從兜裡掏出一毛錢遞給老者。

老者不接錢卻悄聲問:“剛才你說你老爸給你送棉衣?”付鄉長答:“是啊!”老者說:“你還說伙房沒菜,拔蘿蔔是招待你老爸?”付鄉長答:“是啊!老爸初次來我的單位。”老者冷笑:“你說謊,堂堂一個鄉政府府衙,伙房沒菜,誰信呀!衝這話,你不地道。”付鄉長誠懇地說:“大叔,我當過兵,我是軍人,從來不說謊話。不信,我帶大叔到我們政府伙房去勘察!”老者說:“我當然要勘察,如果你說的是真話、實話,我有話說。如果是謊話、假話,我還有話說。”

付鄉長提著倆蘿蔔前邊走,老者後面跟,像警察押著人贓俱獲的小偷。

付鄉長沒有說謊。老者看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樣樸素的老者,看到了伙房的飯桌上擺著一盤炒扁豆角絲、一盤炒茄片。應該還有兩個菜沒做,就等著付鄉長拔回蘿蔔。

老者沉默片刻沒有說話,示意付鄉長跟他到政府大門外走一趟。到了大門外,老者低聲說:“付鄉長你在這等一下。”老頭就穿過公路,到菜地裡又拔了兩個大蘿蔔返回塞到付鄉長手中,說:“付鄉長,剛才是我莽撞了,我以為你是為了遮掩偷蘿蔔在編假話,事實證明你沒說假話,你是可以信賴的鄉長。”

老者又說:“你老爸大老遠的來一趟不容易,好好招待招待他老人家。”

付鄉長覺得這老頭怪怪的,剛才臉板得如生鐵,這會兒卻晴朗朗如從雲彩後面鑽出的太陽。付鄉長欲把準備好的一毛錢塞給老者,卻被老者伸手擋了回來,並說:“一毛錢我就不收了,你記著今天有這回事就行了。”

付鄉長望著遠去的老者背影,似有所悟。

點評:

也是一個反腐,但作者的處理很不一般,寫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小說著力塑造的一個老兵的形象非常鮮明:他對幹部吃拿百姓之處,是沒有公式化、概念化地刻畫人物,沒有讓他講一番空洞的大道理,寫得非常實在,因此。這個不知名的老人讓人感到既講原則,又和藹可親,令人肅然起敬,又難以忘懷。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最後一次閱兵
下一篇: 那棵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