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鷂子”翻身記

[ 現代故事 ]

站在姚銘恩老人的院落,被省委黨校下派到秀竹嶺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唐顯志滿心好奇:這個破敗凌亂的家除了農具與少量日常生活用品外,與其他農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到處散放著尼龍線、竹條、膠水瓶以及各色彩紙。

“姚老爹,你這些東西都是用來幹什麼的啊?”唐書記忍不住詢問道。

“做風箏。”

唐顯志過去只知道姚家父子三人靠幾畝薄地為生,沒想到他們還有扎風箏的手藝。問起賣風箏的收入情況,姚銘恩一個勁兒搖頭,說慘淡得很。

“到村裡的食品加工廠去打工吧,這樣你們父子就會有三份固定收入。”唐顯志懇切地勸道。

“不。”姚老爹擺擺手,態度很明確地拒絕了。

見唐顯志滿臉疑惑,姚銘恩的大兒子姚思富便從床下抱出一大堆風箏扔在地上,用充滿怨氣的口吻說:“唐書記,你看嘛,就是為守住這些不值錢的東西,父親不允許我們出去掙錢。家裡窮成這個鬼樣,我媳婦受不了,十年前就帶著八歲大的兒子跑了。”

“父親就是個死腦筋,頑固得很!”他兄弟姚思貴也在旁邊隨聲附和。

姚銘恩一聽,立刻火冒三丈:“兩個混賬東西,給老子記住,再窮都必須遵守祖訓,休要三心二意!”

唐顯志更加疑惑:“這家人為什麼要甘守清貧呢?”他不禁刨根問底起來。

姚老爹一邊削竹條一邊道出緣由。

原來,在姚老爹出生的那年,家裡青黃不接。爺爺姚世安只好帶著父親姚耿忠到省城,想透過打短工謀條生路。可是,連續幾天都無事可做,身上僅有的錢糧也消耗殆盡。一天夜裡,父子倆有氣無力地躺在一戶汪姓人家的屋簷下。汪家人見他們可憐,便招待了一頓飽飯並安排在廂房暫住一夜。隔壁間住著汪老太太和喪母不久的小孫子。半夜,老太太在照看孫子時不小心將油燈打翻,引發火災。聽見呼救,姚世安父子迅速衝進去救人。煙火瀰漫中,姚世安背起汪老太太就跑。姚耿忠抱著嬰兒跟在後面,不料,一根房梁倒下砸斷了他的左腿。姚耿忠忍著劇痛爬出房間,孩子安然無恙,自己從此卻成了瘸子。汪家出重金酬謝救命之恩,姚世安父子婉拒道:“救人於危難之中當屬本分,不為圖財。”汪家人感激不盡,便將祖傳的風箏製作技藝傳授給了他們。

後來,姚氏一直靠著風箏手藝補貼家用。為銘記雙方的恩德,姚、汪兩家商量,分別給自家孫子起名為“姚銘恩”和“汪銘德”。兩戶人家時常走動,直到汪家移居海外才中斷來往。

真相終於揭曉,唐顯志被姚家的感恩與堅守深深感動了。他拿起地上的風箏認真打量,發現這些風箏造型各異、獨具匠心,其“扎、糊、繪”的功夫特別精湛。

“不能讓這麼高超的民間技藝就此消失!”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在唐顯志心中升騰。他抱起風箏,對姚老爹說:“別發愁,我會想辦法的。”然後大踏步向外走去。

唐顯志將姚家風箏帶到省風箏協會請專家鑑定。他們對其技術與藝術方面的獨特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建議為“姚記”風箏技藝申請非遺。

聽到唐顯志從省城帶回的好訊息,姚銘恩激動得語音顫抖:“我姚家若真能將風箏技藝發揚光大,不僅能告慰祖上,也是對過去恩人最好的回報啊。”

為了“姚記”風箏的發展,唐顯志不辭辛勞。透過調查,他查清了姚思富媳婦的下落,原來,她們母子就住在孃家,兒子都十七八歲了,正在讀高中,成績還不錯。媳婦在打零工供孩子讀書,日子過得也很拮据。

唐顯志找到母子二人,說清了姚家的現狀,勸她們回姚家。母子二人這些年過得也很辛苦,聽了以後立刻同意了,但又擔心姚家不肯原諒,唐顯志拍拍胸脯說:“放心吧,包在我身上。”

見到長大成人的孩子,姚家父子感慨萬千,涕淚橫流,看到媳婦,卻怨恨未消,拒不相認。唐顯志耐心地勸解姚家父子,說林氏當年離家實屬貧困導致的無奈之舉。現在回來,對姚家是件大好事,姚家的風箏技藝從姚世安算起,就有了第五代傳人。未來發揚光大姚家的風箏藝術,只怕還要靠他們呢!姚家父子被打動了,同意他們母子回家,一家人灑淚重聚。

自從“姚記”風箏被列為非遺專案後,姚思富與姚思貴不時透過省風箏協會外出參觀學習,其風箏技藝在創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試飛、總裝八大工藝流程上不斷提升。尤其讓姚家驕傲的是,在大學攻讀設計專業的孫子,透過網路銷售渠道,推出風箏“個性定製”,根據顧客的不同需求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這項別出心裁的業務很快火爆起來,許多顧客將個性風箏當作了表情達意的特殊禮物,用以放飛自我或者饋贈親朋好友。特別在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的時候,“姚記”風箏的訂單更是數量猛增。

一天,姚老爹摸著不斷鼓脹的錢包,望著破敗的院落,喜憂參半地對媳婦說:“咱這房子該重修了。唉,風箏生意太好,一直忙不過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兩個楊叔
下一篇: 疫區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