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會(kuàii),原名李成賢。他會修鎖、配鑰匙,不過這是他的副業。
李成賢的主業是記賬。用當今的話說,他屬於財會人員。早年,他在吳家做賬房,一手一把算盤,打得“噼裡啪啦”響。核對賬目時,他往左右兩把算盤上一看,所打出的數目一模一樣。
“得!”
順手就把那數目記在賬本上。
趕到年底,吳家鹽田各分場的賬目彙集到一起,需要幾個人來一起核對資料時,六七把算盤同時打出一片爆竹般的脆響。
臨到核對資料時,若是別人的數目與李成賢那兩把算盤上的數目不一致,那就以李成賢的數目為準;倘若李成賢那兩把算盤上的數目有異,那就得推倒重來——再複核一遍。
有人說,李成賢的腦瓜子是兩瓣的,他能夠同時撥打兩把算盤。其實,李成賢的腦瓜子何止是“兩瓣”的,只怕是“三瓣”“四瓣”都不止。他會寫文書,會算卦,還會修理拉鍊、手電筒。有時,女人家做鞋時,鞋面上要納些花朵、蝴蝶、小動物,也來找他畫。
李成賢修鎖、配鑰匙,已經是民國後期了。
民國後期,民間有了彈子鎖。
所謂彈子鎖,就是由彈簧和米粒大小的彈子來調控鎖芯,它比傳統的“笊頭鎖”要牢固得多。
傳統的“笊頭鎖”,結構很簡單,用一個“笊頭”樣的竹片,就可以把鎖頭頂開。
彈子鎖可沒那麼容易頂開。
彈子鎖的鑰匙一旦丟失,要找鎖匠來撬鎖或配鑰匙。
而在鹽區,哪家主婦把彈子鎖的鑰匙丟了,總是會喊身邊的孩子:“快去西街找李大會。”
解放以後,李成賢在村裡做過一段時間的大隊會計。從那時起,村裡人便不再叫他李成賢,都習慣叫他李大會。
那個時候,鹽田屬於公家的,漁船也歸集體所有。
鹽區的漢子,無論是灘塗上曬鹽,還是出海打魚,都是為集體勞動。尤其是下南洋的船隊,清一色的青壯年,組成浩浩蕩蕩的船隊,可謂是戰天鬥地。他們乘船遠行以後,撇下一個個俊巴巴的小媳婦在家。鍋上一把,鍋下一把,忙得焦頭爛額時,難免會丟三落四。門上的鑰匙丟了,或是孩子被鎖在屋裡正哭得緊,婆娘們一著急,摸出鑰匙往鎖眼兒裡用力一別,得!鎖頭沒開,鑰匙斷在鎖眼兒裡了。
那樣的時候,只有到西街去喊李大會。
李大會被人急匆匆地喊來時,看到鑰匙斷在鎖眼兒裡,他會從一個油布包裡摸出一把小巧的鷹嘴鉗,慢慢地鉗住那半拉斷鑰匙,左右活動一下。趕巧了,他那左右一活動,還真能把鎖頭開啟。若是左右活動也不起作用,他就會用力把鎖眼兒裡的鑰匙生拉硬拽出來。
其間,他會問主家:“還有備用的鑰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