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謝,一不老,二不姓謝。
老謝今年32歲,在機關裡不到35,都算是年輕幹部。
老謝姓李,大名李謝,一看就知道名字取自父母的姓氏,這在李謝家鄉所在的農村很常見。
李謝剛工作時,同事大多直呼其名“李謝”,後來又叫了一段“小李”,再後來不知怎麼就成了“老謝”。大概是李謝太喜歡說“謝謝”了。
李謝從農村考上大學,畢業後又考進機關成了公務員,確實很不容易。李謝還記得第一次離開家鄉去城市上大學時,那靠著土裡刨食硬是培養出一名大學生的農民父親老李囑咐說:“娃,咱農村人,出門在外,禮多人不怪,多說‘謝謝’不會錯!”
老李樸素的人際處理哲學深深影響了李謝,而且李謝慢慢發現多說“謝謝”不但不錯,還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妙處。比如在食堂視窗,無論打飯的大嬸手抖不抖,李謝都要說聲“謝謝”,後來李謝飯菜的分量就格外足。再有,學生會遴選幹事,李謝去報名,卻被拉著幹了一下午搬桌椅、收材料的雜活,結束時才發現是“烏龍”,李謝一句“謝謝,我提前感受到了學生會的辛勞和榮耀”,成功緩解了尷尬,也輕鬆跳過遴選把自己直接送進了學生會。還有那次爭取助學金,系裡只有兩個名額,偏偏負責這事的學生處長,對這個多次對自己道謝的李謝印象深刻,或許他為自己並沒有幫過李謝什麼大忙而有點兒遺憾,於是助學金的名額就這麼機緣巧合地砸到李謝頭上。
李謝在機關也很受好評,因為“謝”不離口,大家都覺得這個小夥子有禮貌,有親和力,慢慢就被喊成“老謝”,李謝也不氣惱,一開始還自我更正一下,後來也就聽之任之了。他想,這不正說明我群眾基礎好,和同事們熟不拘禮、“打成一片”了嘛!
李謝知道,群眾基礎好不好,有時在機關部門很重要。這不,熬了快10年,李謝在單位還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副科長。但是,現在機會來了,市裡要求各單位推薦優秀年輕後備人才,下一步將作為重點培養物件使用。而推薦除了單位領導的意見外,重點就看推薦得票情況。
不出李謝所料,自己的得票數高居首位。不少同事的第一推薦人選都是李謝,有些同事一開始寫成“老謝”,想一想不對,又劃掉,琢磨了半天,才想起應該寫“李謝”,幾乎鬧出了笑話,這麼多年在單位裡處的好人緣,那麼多謙卑的“謝謝”,在這一瞬間終於量變引起了質變。
可惜,最終上報的人選並不是李謝,而是比李謝還要年輕幾歲的小王。據說,小王是“一把手”力挺的,“一把手”認為李謝得票雖多,但光顧著做老好人,不肯較真碰硬,不少工作交給他,都完成得一般,相反,小王雖然票不是最高,但敢於得罪人,把難題交給他放心!
李謝不服。他隱約聽說小王其實頗會走上層路線,與領導們走得向來比較近。李謝依舊如常說“謝謝”,但語氣沒有以往那麼真誠了,對“老謝”的稱呼也有了一點兒不適和反感。慢慢地,老謝不怎麼喜歡說“謝謝”了;漸漸地,也很少有人再喊“老謝”了,再後來就開始喊李科長、李副局、李局,“老謝”這個稱呼李謝自己都忘了。
李謝再次想起“老謝”這個稱呼,是在一次廉政錄影拍攝中,需要李謝剖析自己逐漸腐敗的心路歷程。李謝是老江湖,並不打算配合,對面的女記者一看就是沒什麼採訪經驗的年輕人。女記者先播放了一段採訪。都是過去的老同事,他們感嘆:“老謝竟然進去了,真沒想到!”李謝聽到“老謝”這個稱呼“咯噔”了一下,不知怎麼就有點兒心慌氣短,氣色煞白。女記者慌了神,趕忙扶住他,看著問題不大,又特意遞上一杯水,提議先休息。
李謝沒想到,這個時候,還有人照顧自己的情緒,不由得艱難而又習慣地道了一句:“謝謝!”這次採訪是李謝自我剖析最深刻的一次。女記者沒想到效果這麼好,連李謝自己都沒想到。臨走,年輕的女記者感激地對李謝說了聲“謝謝”。
李謝已很多年沒有真誠地說過“謝謝”,也沒有聽過這樣真誠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