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行政服務中心對面有一條深巷,巷子的兩邊是一棟棟老舊的樓房,進進出出的,大都是些老年人和租戶。
一天,一位駝背老人騎著一輛三輪車來到了巷口牆壁下,他從車上搬下一臺修鞋機,然後坐下來開始給人修鞋。
老人每天早上快九點時才慢騰騰地來出攤,到了十一點,老人便會準時收攤,騎著三輪車離去,直到下午三點再來,五點一到又會離去。
每天都有很多開車來政務中心辦事的人,停車位特別緊張,一時找不到車位的人,看老人不在,便會把他的修鞋攤位當成車位。
等老人來時,看到攤位被佔,只能站在車子旁等,直到車主來把車開走。服務中心對外辦事的視窗較少,辦事效率也不高,前來拿號排隊的人,人均等候時間在二十分鐘。所以,老人往往要等很久。
一天下午,老人興沖沖地拿來了一張紙,紙上有一行大字。他把白紙貼在了牆壁的身上,牆壁好奇地定睛一看,寫的是:此處禁止停車,謝謝!
牆壁瞬間明白了老人的用意,心裡卻覺得好笑:“這有什麼用呢?這套把戲我早見過了,沒人會搭理你的。”果然,一點兒效果也沒有,老人走後,很快便有車子停了上來。
半個月後的一天,牆壁又看到老人在自己的身上重新貼了張大白紙,上面的字換成了:在此停車沒教養,豬狗不如!
牆壁很憤怒,覺得紙上的這些話玷汙了自己的清白,開始討厭起老人來了——你這老頭兒也真是的,你要是每天能早點兒出攤,中午別回去睡午覺,不就能護住攤位了嗎?根本不用貼這些無用的“告示”。
作為一堵見多識廣的牆壁,它已經擁有了基本的判斷能力,在它看來,老人只要不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就永遠被動。沒人會搭理他那些不文明用語,罵就罵唄,這裡又不是老人的私人用地,又不會被貼罰單,因此攤位上有車將成為“常態化”!
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此後,每天中的絕大部分時間,老人的修鞋攤位都會被車子佔用,老人只能在一旁無奈、靜靜地等待著。
一個星期天的傍晚,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來到了巷口,停在了牆壁前,“爺爺,您怎麼罵人呀?”小女孩指了指牆上的那行字,對老人說道,“老師平時教導我們,一定要做文明人,不能說髒話,我們回家重寫吧。”說完,小女孩牽著老人離開了。
約莫一小時後,老人將一張“新告示”貼在了牆壁的身上,牆壁認真地讀了一遍:
叔叔、阿姨們,我爸爸前年去世了,去年媽媽也離開了我,家裡只有八歲的我和爺爺了,每天他都要騎著三輪車接送我上學放學,中午也要接我回家吃飯、休息。爺爺的退休金很低,想修xie掙點兒錢,供我讀書。這是他的修xietan位,請好心的叔叔阿姨們發發善心,別佔用它來停車,我代爺爺謝謝你們了。
聖泉路小學二年(3)班孫小梅
牆壁恍然大悟……
第二天上午,一輛藍色的寶馬開到了攤位上,車主在停好車後看到了牆壁上的那段話,於是毫不猶豫地將車倒了出來,開走了。很快,又有一輛黑色的帕薩特開了上來,但幾分鐘後也開走了。
攤位終於被空出來了,一直等著老人每天晚來、早走,成了老人的專有獨享。
作為一堵牆壁,它自有它的方式表達歉意:太陽光強烈時,它會全力遮蔽老人;颳風下雨時,它也會用心地護著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