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蹺的客源

[ 現代故事 ]

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家裡的田地就轉給種田大戶耕種,種田大戶全部用機械操作。可是,陳老師家裡卻得自己耕種。

陳老師是退休民辦教師,兒子早些年出了交通事故,人沒了,如今就只剩下老夫妻兩人,指望在土裡刨食,安度晚年。

但是光靠種幾畝田的那點收入,入不敷出。陳老師就把田地改造了一下,搞起了農家生活體驗,讓城裡人帶著孩子來種菜、栽秧、割谷,兩百元錢一天,他們夫妻倆只負責提供農家風味的午餐。偶爾,陳老師也指導一下來遊玩的小學生寫作文,描寫田園風光。

每到週六和週日,總會有大人帶著小孩,開車來到陳老師家裡,體驗一下農家生活。這麼一來,陳老師家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這就引起了村裡劉老四的羨慕,他兒子在外面打工,水田交給了種田大戶,老兩口還種著幾塊旱地。

劉老四決定學學陳老師,也搞農家生活體驗,他把旱地整治了一下,弄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歡迎到劉老四家體驗農家生活”。一到週六、週日,他就舉著牌子,在路上攔住去陳老師家裡的小車,拉著人家到他家裡去。

可是,人家都說,早就和陳老師預定好了。後來,劉老四急了,把價格降到一百元一天,人家還是拒絕了他。

眼看著陳老師家裡熱熱鬧鬧的,自己這兒一個客人也沒有,劉老四要多鬱悶就有多鬱悶。他家的房子比陳老師的寬敞明亮,老婆燒菜的手藝也是全村公認的好,價格也低,為什麼就吸引不了客人呢?過了一段時間,他忍不住了,厚著臉皮找陳老師取經。

陳老師是個熱心人,張嘴就說:“你得打廣告,那些客人,都是看了廣告,提前預約的。”

劉老四滿臉堆笑地說:“陳大哥,怎麼打廣告?你教教我。”

陳老師說,這些都是鎮上的胡老師幫他張羅的,他根本沒有管,也不知道該怎麼弄。胡老師這人,劉老四認識,原本是同村的,考上師範大學後,畢業分配到縣二中當老師,全家都搬到城裡了。

於是劉老四騎著摩托車到了城裡,找到了胡老師。胡老師聽說了來意,說:“我也沒有大張旗鼓地幫陳老師打廣告,就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發了一下訊息,他們再轉發一下,訊息就傳開了。”

原來是這樣。劉老四興沖沖地回了家,用手機拍了一些照片,發給兒子,讓兒子在朋友圈裡發訊息。

劉老四的兒子雖然在外地,但本地也有不少朋友,也有微信群,當即就把訊息散發出去了。可效果並不理想,到了週六週日,也就本地鄉鎮上來了幾家,縣城裡根本沒人來。兒子在朋友圈裡一問,才得知縣城附近有好幾家這種搞農家生活體驗的,犯不著多跑一百多里路,到那麼遠去體驗。

兒子把訊息反饋給劉老四,劉老四糊塗了,到陳老師家裡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縣城裡的,有些車甚至是省城和外省的牌照,他們為什麼不嫌遠呢?

本地鄉鎮的客源有限,人們都是來玩個新鮮,慢慢地,就都不來了。劉老四算了算,這點收入還不如種地呢,至少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那麼,陳老師家裡這麼多客人,會不會有什麼竅門呢?一打聽,還真讓劉老四找出了一些名堂,原來胡老師是陳老師的學生,胡老師讀中學時,陳老師是他的班主任。胡老師為了照顧陳老師,才出主意讓陳老師搞起了農家生活體驗,客源都是胡老師一手包辦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丟手絹
下一篇: 酒鬼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