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之謎

[ 現代故事 ]

渭水南岸有個臥佛村,傳說玄奘曾在此設臺講經,宋元之前一度是黃河古道上的重鎮,之後黃河改道,這兒也就落寞下來,隨著人口減少,逐漸縮成一個小村子。

民國時期,臥佛村裡住著一個老石匠,生了兩個兒子,都跟著他學習石刻手藝。隨著老石匠的去世,兩個兒子陳忠、陳義都去了省城謀生。

哥哥陳忠為人厚道老實,接過父親的衣缽,苦心琢磨石刻工藝,賺的錢雖說不多,但技藝卻日臻佳境。弟弟陳義機敏聰慧,不安於死守匠人的本分,跟著別人學起了做生意,十幾年的打拼,已經成為省城古玩行的重量級玩家,還開了屬於自己的古董店。兩兄弟選擇的道路截然不同,分歧也就越來越大,到後來竟然到了形同陌路的地步。

一日,古董界的朋友劉四爺找到陳義,請他跟著自己去一趟渭南臥佛村。

劉四爺是省城古董行首屈一指的大商人,無論金銀寶石還是玉雕石刻均有涉獵,生意都做到國外去了。劉四爺這號人物竟然提到生養自己的小村子,這讓陳義頗為意外。

劉四爺告訴陳義,臥佛村有個村民在自家後山挖窯洞,意外挖出一具石雕臥佛,從雕刻工藝上看,怕是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陳義心下思忖,怪不得叫臥佛村,原來真有臥佛。

劉四爺知道陳義對佛雕有極強的鑑賞力,因此專門喊上他,一辨真假。

來到臥佛村,在村西一戶人家後門塌陷半邊的山坡上,陳義看到了石窟中儲存完好的佛像。

石佛側身而臥,長約九尺,高至四尺,削肩修臂,眉目慈和。經過陳義的細細觀察,石佛體態輕盈飄逸,正是魏晉佛像不同於隋唐最顯著的特徵。

劉四爺眼中帶光,當下就喊人找來圓木將這個半塌的石窟給支起來,以防臥佛受到二次傷害。

看著劉四爺忙前忙後張羅,陳義問他:“這次買家應該都找好了吧?”

劉四爺頗為得意地一笑,道:“買家還需要找?大英博物館、波士頓拍賣行、奈良博物館都排著隊呢。”

看著身後靜寂的佛像,陳義心中湧起一片酸楚。戰亂連年,流民失所,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這麼一件件流向海外。老父親在世時總是告誡兄弟倆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自己一個小小的古董商,縱使散盡家財,面對文物的不斷流失,一樣束手無策。他後來做起了文物仿品復刻的生意,就是給自己留一個念想,也給那些想一睹國寶尊容的人一個機會,不必遠涉重洋,去國外博物館觀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

陳義希望複製這尊臥佛,劉四爺知道陳義是做仿品的,欣然同意,反正也不影響自己的生意。

告別劉四爺,陳義走進了哥哥陳忠的家門,算起來,兄弟倆已經整整十年不曾來往。

此時陳忠在雕刻著一隻守門獅子,已經進入了精雕的階段,他拿著刻刀錘頭,一點一點將獅子的凸眼展示出來。他是如此投入,忘記了周遭的一切。

“哥,我想請你雕一尊臥佛。”陳義鼓足勇氣道。

陳忠頭也不抬,許久才冷哼道:“陳老闆竟然還記得我這個哥哥,倒也難得。父親說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說起來你比我資質更好,可就是不好好學石雕技術,老想著像別人那樣做生意,鬼話連篇,賺些黑心錢。你不是很有能耐嗎?你還是自己去雕吧。”

“做石匠,腰痠背痛眼花耳鳴,嘴裡全是灰,也就賺個手工錢,人家轉個手卻能賺數倍。你願意像爹那樣辛苦數年勉強餬口,我可不願意。”哥哥的老腦筋讓陳義氣不打一處來。

“按你這麼說莊稼人也不用種莊稼了,石匠也不用雕石頭了,都跑去做生意,你吃啥穿啥用啥?老祖宗的東西到你手中都成了待價而沽的貨物,沒有價值就扔到一邊是不是?”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是親三分向
下一篇: 誰動了我的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