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敬老院位於松江浦南的葉榭鎮中部,一百多位老人在這裡安享晚年。去年,這裡的老人從老房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新樓。然而,有位老太太卻開心不起來,有人看見她常常落淚。這位老人為什麼會哭?她又是誰?
她叫蔣文華,七十開外,個頭不高,微微發胖,來這裡十幾年了。聽人說:以前住在敬老院老房子的時候,她每天在離宿舍不遠的花壇繞上幾圈,說是血壓偏高,需要鍛鍊;她經常去離宿舍二三十米遠的走廊裡坐坐,和幾個老年人聊天談心,有說有笑。如今搬進了新樓,她好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只去一個地方——離她宿舍僅三米遠的飯廳兼電視室。敬老院室外場地上有好幾個新建的花壇,旁邊還有很多新安裝的健身器,但她連去也沒去過,摸都沒摸過。
不是她不想去,是她沒辦法去——她是個先天性盲人。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有個三十多歲男子來找蔣文華。此人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濃眉大眼,說一口本地話。他是誰?他叫吳利民,是一名助殘員。原來,鎮殘聯為了幫助盲人實現安全、獨立地行走,更好地融入和參與社會,在全鎮範圍內開展盲人定向行走技能訓練。小吳之前受過專業的訓練,這次被指派做蔣文華的指導老師。
在敬老院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小吳在底樓一間宿舍見到了端坐床沿,似閉雙眼的蔣阿姨。小吳輕輕上前:“阿姨你好!”
“你是?”
“我是助殘員小吳……”
當蔣阿姨知道小吳此次來的目的,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兩隻手不停地捏著衣角:“學……學走路?我笨,學不會。”“阿姨,不難的,你掌握了定向行走技能,自己就能安全地去外面走走,透透空氣,鍛鍊鍛鍊身體,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多好啊!”
“呃……這……”蔣阿姨猶豫不定。
這時,門口站了幾個看熱鬧、竊竊私語的老人:“什麼事啊?”“教瞎子走路。”“噢,蠻好,蠻好。”……
那天在小吳的耐心勸導下,蔣阿姨終於同意試試看。其實小吳看得出,蔣阿姨是擔心別人說閒話,心裡是想學的。
訓練時間安排在每週的一三五。小吳先從基本的杖法入手教,之後,訓練蔣阿姨走走廊到大廳的路,這段路程約莫三十多米,途中要經過兩扇門和兩道彎。可能是蔣阿姨年歲已高,手腕有些僵硬,動作顯得笨拙而不規範,但是她很用功。事後,工作人員告訴小吳:“你的‘學生很認真,晚上她還在走廊裡’篤篤篤地敲盲杖,後來越敲越遠,不知什麼時候出了大門迷失了方向,還是別人將她領回來的。問她出去幹嗎,她說就想去門衛室。”
這天,外面北風凜冽,蔣阿姨的訓練照原計劃進行。當他們來到大廳時,蔣阿姨執意要小吳帶她去走門衛室的路。小吳想:蔣阿姨啊,雖然大廳到門衛室的路寬闊平坦只有一道彎,一般人很快就能走到,可是對你來講就不一樣了,需要知道怎麼準確下臺階,怎麼找定位,怎麼避開障礙物,等等,要有心理地圖,懂得怎麼去“看”路呀!
“阿姨,練習要由近到遠不能太心急,慢慢來。聽說上次你出了大門迷失方向,還是別人把你領回來的,這樣多危險。你看,今天風大,我們還是先把這段路走好,以後再去走門衛室那段路好嗎?”
“沒事的,沒事的!”
“你去門衛室有事?”
“沒事,就是想熟悉熟悉。”蔣阿姨說完就拿著盲杖往大門外走,任小吳怎麼勸都沒用。小吳只好順著她的意,在寒風中領她走了兩遍,一路上隨行指導。可這還沒讓蔣阿姨稱心,非要獨立行走。蔣阿姨是怎麼了?門衛室又沒唱戲說書的,怎麼非要去?在這陌生的環境,蔣阿姨的盲杖沒有緩慢地前進,她的行走速度很快,盲杖篤篤篤地左右敲打似乎很急切,眼看她的腳快要踢到前面的垃圾桶了:“阿姨,當心!”小吳及時地提醒了她,可她沒有停步,任然用盲杖探索著繼續前行……
從大廳到門衛室也就那麼一點路,可對於蔣阿姨來說,卻猶如翻山越嶺般的艱難,好幾次轉著圈又返回了原路。她近乎央求地說:“師傅,門衛室在哪裡你告訴我吧。”看著在寒風中著急的蔣阿姨,小吳不忍心她的執著,只好在她的背後指點著方向。
一段常人不需要兩分鐘的路程,她卻走了二十多分鐘!
“阿姨,門衛室到了。”
“真的?”蔣阿姨驚喜萬分,“快要過年了,已經好久沒和兄妹聯絡,他們離此又很遠,來一次敬老院看我也真不容易。現在好了,可以用門衛室的電話聽到他們的聲音了!”
小吳從門衛師傅那裡知道:蔣阿姨是個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兄妹五人,以前常常借用鄰居的手機使用,有時兄妹間一聊就忘記了時間,後來聽說那東西話費太貴,她便託人買了兩盒煙硬塞給鄰居以示謝意。此後她再沒有借用過手機。她知道門衛室有電話,但從宿舍到通向那一頭的路卻成了她的障礙……
小吳恍然大悟!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小吳放棄了週末休息,把訓練她的重點放在去門衛室的路上。為了讓她熟悉路況,建立心理地圖,小吳手把手教她盲杖敲打的合理位置,怎麼沿邊行走,如何定向,哪兒有障礙物……
數天後,當小吳再次走進蔣阿姨的宿舍時,她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師傅,我到門衛室打過電話了,我的兄妹要接我去過春節,我們馬上要團聚了,謝謝你呀!”
小吳沒說話,久久地品味著這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