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洋洋

[ 現代故事 ]

“上車了,上車了,去冬瓜棚買菜的上車了!”上午九點半左右,一輛半新的中巴車停在了廠生活區門口,隨即一陣清亮的吆喝聲響起。吆喝人們上車的是退休職工吳秀英,開車的是她兒子郝有福。郝有福在冬瓜棚大街那邊開了個有福菜店,生意還不錯。

聽到吳秀英的吆喝,看棋的牛師傅伸手將棋盤攪亂:“走了走了,別下了!”硬生生把棋局拆了個乾淨;馬大姐也不拖拉,連廣場舞也不跳了,帶著一眾姐妹走向中巴車。

退休之後的生活,與上班時的狀態大有不同。上班時一切聽領導安排,退休後“領導”變了:男人堆裡,“頭頭”當屬本廠象棋冠軍、鉗工牛師傅;女職工中,數舞技最高、經常在隊伍前面領舞的化驗員馬大姐最有號召力。

這些退休職工坐中巴車去有福菜店買菜已經有段日子了。

從前,大家買菜都是去附近的秀水超市或是生活區後面的沿河菜市場,最開始去有福菜店買菜的,多半是看吳秀英的面子;後來看她兒子店裡葷菜、素菜樣樣齊全,價格也實惠,慢慢人就多了,反正上哪兒買都是買,何況人家還車接車送。

中巴載著滿車的男女老少,匯入滾滾車流,駛過秀水街,拐入冬瓜棚大道,再往前往行駛百來米,便來到了街道右側的有福菜店。

隨著車門開啟,乘客們大呼小叫地進店選購。

過不多久,便陸續有人走出來。門口凌亂地擺著幾張顏色不一的塑膠凳,牆根下還有兩臺“喜洋洋”電玩車。

大家或坐或站,東拉西扯地閒聊,帶孩子來的老人照看自家孫兒或是外孫玩“喜洋洋”:投進去一個一元硬幣,它就“唱著”兒歌前後左右地搖擺一陣。“車”少孩子多,就需要排隊。

說話間輪到了馬大姐外孫女坐“喜洋洋”,孰料牛師傅那調皮孫子賴著不肯離開,氣得馬大姐外孫女哭著找姥姥幫忙。

接著牛師傅孫子又因爺爺將他強行抱下車委屈得直哭。

看著眼前這場景,大人們忽然扯出了一個新話題,說來吳秀英兒子店裡買菜,粗算沒有多花錢,其實增加了開銷,蹊蹺就出在這“喜洋洋”上!

這話說過,大家就一齊在心裡算起了賬,隨即有人嚷嚷著開腔:“嘿,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我家孫子來這兒,每回至少要玩兩次‘喜洋洋,以兩天買一次菜計算,一個月差不多消費了三十塊!”

“我也沒少花。”牛師傅也算過賬來,“我孫子每月坐這電玩車用去的錢,四十塊都擋不住!”

馬大姐說:“我家外孫女坐得少些,但一個月下來,估計也得二十來塊。”

就這樣,眾人七嘴八舌聊起了自家孩子坐“喜洋洋”的花費,直至吳秀英從店裡走出來,招呼大家上車回家,大家這才慌忙收住嘴……

第二天,也不知是誰先起的頭,大家續上昨天的話題,又議論起有福菜店門前的“喜洋洋”。

吳秀英不在場,大家無所顧忌,有人怨自己笨,來來回回坐這麼多趟車,愣是拖到現在才看出人家的門道來;有人說有福奸,天天開車接、送大家買菜,看似讓人沾光,實則為自己謀利;還有人感嘆人心不古;好好的一個吳秀英,先前上班時本本分分的,從不算計人,現如今為幫兒子做生意,竟也學會了玩心機!

馬大姐正在一邊壓著腰做跳舞前的準備活動,這時聽了大家的話,向來快言快語的她便亮開嗓音插話:“按說也不是捨不得這幾個硬幣,咱們國企退休職工雖然養老金不高,但這點錢還是出得起的,咱們心裡不爽,主要是不喜歡這種生意人的算計和做派!”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蘋果樹下的冤魂
下一篇: 特別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