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染

[ 現代故事 ]

我們縣是西部山區一個很偏遠的小地方。繪畫大師要在我們縣城開畫展,成為了轟動一時的特大新聞館的工作人員負責接待,這可是多少人都羨慕不已的美差!能目睹世界級大師的風采,又能親身聆聽他的教誨,太難得了。我把多年畫的畫精挑細選了幾幅,準備請大師指點一下。如能推薦到雜誌上發表,更是幸運!我花了幾千元,買了上好的煙、酒、土特產備著。

大師來了,果然不俗:一身黑衣黑褲,頭髮微卷,蓬亂的鬍子飄在胸前,怎麼看怎麼像古代的道家仙人。文聯主席、文化館館長、美協會長……一堆人把大師團團圍住。大師瀟灑地一揮手臂,抬頭望著藍天,氣宇軒昂,像對著千人大會作報告。他先自我介紹:“鄙人姓張,張大千的張!這個張姓可是真的!”一提“張大千”,人們肅然起敬!接著他又說:“名可染。不瞞大家,名字是後來改的。我爸給我起的名字叫張小三,太土了。”人群裡有人捂不住嘴巴笑出了聲。大師就是大師,很有氣度,一點不惱:“長大了,因為搞繪畫,特別喜歡李可染的風格,故改名張可染。”有人在底下悄悄議論:“不愧為大師,這名字起得就是響亮!”“看來,要出名,名字就得改!”大師清了清嗓子,提高了聲音:“我的老師是美國一流大師邁克·威爾遜,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有繪畫獎項嗎?”有人提出疑問。大師輕蔑地掃了提問者一眼,似乎在嘲笑他的孤陋寡聞。晚上在《醉仙樓》大宴,陪酒的就有三桌。大師高興,喝醉了,當場吐得一塌糊塗。

第二天上午十點大師還沒醒,預定的開幕式只能推後一天。到了開幕時間,大師又推託身體不適,再推後兩天。這正是大師運籌帷幄之計:人們等待越焦急,越渴望!

終於開幕了。大師的字龍飛鳳舞,自稱狂草體。畫是現代派的,東一塊紅,西一塊綠,像山不是山,像樹又不是樹。據大師解釋,這叫中西合璧。他給大家講解:西洋畫講究立體感,但不瀟灑;中國畫運筆縱橫,但太平面。多年以來,他致力博採中西畫的特點,創出一條新路!他最後總結:“非創新不能成為大師!”他還觸類旁通,“看看新詩,越看不懂越能發表!”聽的人有的似懂非懂,有的連連點頭,有的佩服得五體投地。最後是賣畫環節,一幅畫起價最低5萬,最貴的100萬。畫很快被搶購一空。

第二天,買畫的人排起了長龍。現在錢不斷貶值,據說大師的畫很快要漲價!人多畫少,怎麼辦?還是大師有招:先交訂金,回去,都會給大家郵來。當地的縣報也破天荒地用了大幅版面報道畫展的盛況和評論。畫展空前成功。臨行,各種禮品裝滿了大師的汽車。我的土特產也奉獻了,但我的畫大師沒來得及看。太遺憾了!

半年後,發小告訴了我一個驚人的秘密:買大師畫的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託”,縣報的版面也是花了大價錢的。

點評:

這篇小說的主要特點是筆力比較集中,分層次展示了主要人物”形象,拉大旗做虎皮包著自己嚇唬別人;第三是故意延後開幕式,以激發人們的慾望;最後,用“託”欺騙善良的大眾。利慾薰心、機關算盡,做事滴水不漏。他的所作所為讓我們聯想到當今社會上的這一類人,讀了小說能引起我們高度的警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