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黃村裡無硫磺

[ 現代故事 ]

劉莊村和黃村緊鄰,兩個村子都不大,劉莊村人家不到300戶,滿打滿算1000人上;黃村更少,200來戶,不足千人。按照上級要求,兩個村要合併,村幹部們對合並後的村名很在意,合計來合計去,最後確定叫“劉黃村”。

合併村的村名報到了鎮政府,辦事員是個馬虎眼,電腦錄入時生成了“硫磺村”,很難改過來。鎮長笑笑說:“硫磺就硫磺吧,這名兒響亮,說不定還能引來金鳳凰呢!”

你還甭說,真是歪打正著,南方有個客商金老闆網上看到了此名,很感興趣,以為此地盛產硫磺,輾轉給鎮政府來電來信,說近期要慕名前來考察,適當時機洽談合作事宜。

鎮長一聽這事慌了,急忙召來村幹部商量對策。先前的劉莊村也是現在的劉黃村村主任劉能是個瘦子,長得也矮小,猴精猴精的。這會兒,他撓撓後腦勺,說:“這事好辦。咱這兒雖不產硫磺,也無其他礦產資源,可是咱們生態好啊,這溝溝汊汊一眼望不到邊的杞柳條兒,碧綠綠、金黃黃的,也是合作開發的好資源呢。咱給他推介杞柳產業就是了……”

那天,金老闆一行來到了鎮裡,還帶來了地礦和環保方面的專家。一聽鎮長實話實說,心裡不由涼了半截,飯也不想吃,就要打道回去。

劉能一看勢頭不妙,忙解釋:“金總,劉黃村確實無硫磺。不過,俺們村的生態好,是風水寶地啊!”

劉能瞄著金老闆的眼睛一亮,便滔滔不絕地侃開了……

原來,這劉莊村和黃村緊傍著蜿蜒南去的沂河,大部分耕地都在沂河岸邊,土質含沙量高、透水性好,極適宜柔韌性強的杞柳條兒生長。每年開春,株株杞柳鉚勁兒貪長,那叢叢黃綠新鮮、亮麗,把原先灰濛濛的田野層層疊疊塗滿了,好一片蓊蓊鬱鬱的風景啊!鄉親們用特製的快鐮收割下一叢叢柳條,剝去黃綠色的皮兒,現出光潔、柔軟的白柳條兒。從前,鄉人靠平編、勒編、絞編、纏編等傳統技藝,編織諸如糧囤、簸箕、笊籬、條箱、果籃等農家日常用品,自產自銷,維持生計,所謂“編筐打柳,養家餬口”。後來,市場需求不斷加大,但是因花色品種單一,銷售渠道狹窄,杞柳產業的發展始終不溫不火,村裡幾家柳編企業也是半死不活的撐門面。

金總聽了一番介紹不由感興趣起來,連連說:“劉黃村裡無硫磺,好、好,太好了!”打心裡,他對投資高耗能、重汙染而且環境治理代價大的礦產專案,也沒底兒,聽了劉能如數家珍一般的“忽悠”,飯也顧不上吃,就急不可待地要去考察。

考察了兩個村的杞柳生產基地,參觀了兩個柳編工藝品企業,金總不由精神為之一振。“守著聚寶盆,卻去討飯吃。你們那些黃柳條白柳條,就是一根根金條啊!”他眉峰一揚,感慨道,“我要和你們合作辦廠,開公司,線上線下全面代理你們村的柳編產品。不過你們的柳編產品品種太單一,缺乏藝術氣息和時代感,我要成立柳編產品研發中心,創意設計柳編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到時我的辦公室我的會客室,乃至公司會議室全部換成風格迥異,樸實簡約,美觀大方,高品位、高格調的柳編用品……”

這番話,說得鎮長和劉能熱血沸騰,信心滿滿。

“不過,我有個小小的建議,也算個條件吧。”金總話鋒一轉,“你們這個村名得改,必須改!”

鎮和村的幹部們大眼瞪小眼,半張著嘴,靜聽金總的下文。

“什麼硫磺村,瞎編,糊弄人!”

劉能忙接話茬兒:“不如金老闆給我們起一個既好聽,又有學問的名兒。”

“那就恕我直言。你們村的杞柳長在地裡金黃金黃的,收割下來,脫皮晾曬後又是白亮亮的,編製成工藝品,出口創匯,就變成了金條;柳字,諧音‘劉,依我看,不如叫’金柳村。你們想啊,有‘黃也有’劉,豈不兩全其美?”

鎮長和劉能笑逐顏開,連連稱好。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你要感謝誰
下一篇: 永遠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