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鄉來

[ 現代故事 ]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如潮水一般湧過來。這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恐慌,派出大量特務混進來。

林昆是保衛科長,憑經驗和直覺,他感到形勢的複雜,也有情報顯示,身邊已經埋伏下了國民黨的“釘子”,伺機竊取情報。如何加大排查力度,儘快拔掉“釘子”,成了林昆工作中的頭等大事。

這邊正絞盡腦汁想對策,那邊又有一批年輕人投奔來了。翻著這些年輕人的履歷表,林昆眼睛忽然一亮,有一個叫楊得海的人竟跟他是同鄉。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林昆挺開心,立即叫人請楊得海過來,他要親自給老鄉接風。

當然,所謂“接風”,也只不過是備下兩三盤再簡單不過的炒野菜而已,畢竟條件不允許。

林昆一見楊得海,馬上拉他坐下,端起一杯水,熱情地說:“得海,咱是老鄉啊!你能來延安我太高興了。來,以水代酒,我敬你一杯,從此後我們就是戰友了。”

楊得海的歲數比林昆小,一副憨厚質樸的樣子,剛坐下似乎還有點兒拘謹,聽林昆這麼一說,立刻放鬆多了,說:“你也是我們那兒的?真是太巧了!來,我也敬你一杯!”

林昆更加高興,因為楊得海說的正是久違了的家鄉土話,聽著十分親切。不過他聽得出來,對方的家鄉話不夠純正。他便說:“得海,你口音有些變化,在外頭也漂泊了不少年頭吧?”

楊得海感慨地說:“是啊,我離開家鄉早,十五歲就在上海十里洋場混日子,天南地北的朋友都有,時間一長口音就雜了。嗨,在上海時什麼活都幹過,拉車、做工、在碼頭扛大件,兩眼一抹黑,混一天算一天,直到後來認識了進步青年做朋友,這才找到了人生方向。”

林昆點點頭,別說楊得海,就連他自個兒的口音也變了不少。聽楊得海十五歲就出來找生活,他馬上熱情地說:“得海,別光顧著說話,吃菜啊。來,邊吃邊聊。”

楊得海依言拿起筷子,那雙筷子林昆沒有擺放整齊,他拿起筷子自然地把筷子往自個兒胸脯上一頂,頂齊了之後再搛菜吃。

林昆一邊吃一邊說:“得海,我跟你經歷差不多,我離開家鄉也早,不過運氣比你差多了。不瞞你說,為了不至於餓死我還要過飯哩,直到後來遇上咱們的隊伍??得海,你要過飯嗎?”

楊得海搖搖頭,說:“飯倒沒要過,餓肚子卻是常有的事。”說著把筷子擱在碗口上,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

林昆看著他,說:“得海,瞧你面板黑黑的,是不是打魚人家出身?我們老家是水鄉,打魚人家挺多的。”

楊得海連聲說:“是啊,是打魚人家。打魚人家苦啊,風裡來浪裡去,可就是這樣還是吃不飽飯,有時候打魚賣的錢還不夠繳稅的哩。”

兩人一邊吃一邊聊,聊家鄉的風土人情,聊家鄉發生的一切。楊得海雖說離開家鄉不少年了,但說起故鄉來頭頭是道,林昆聽得津津有味,他還注意到楊得海拿筷子時有一個小習慣,右手的食指喜歡微微翹起來。

桌上沒有酒,兩人很快就吃得差不多了,卻還覺得沒有盡興。林昆說:“得海,你會唱家鄉的花鼓戲嗎?”

楊得海搖搖頭:“我嗓子不好,唱不好。”

林昆卻來了興致,說:“我會啊,我唱給你聽好不好?對著家鄉人,沒有家鄉小調多遺憾?唉,但願戰爭能早點結束,那時候我們能結伴回鄉。好,我來唱,你來打節奏,很簡單,就用筷子敲好了。”

林昆說著站起身,亮開嗓子就唱:“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林昆忘情地唱著,楊得海用筷子敲擊著碗,筷起筷落、有板有眼,一時間兩個人都似乎陷入對家鄉的思念之中。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樓上掉下一隻狗
下一篇: 贏棋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