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皇族貴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第九世孫。
他有家學淵源,他的曾曾曾祖父朱權就是一位奇才,在經史、醫學、佛學、道教和茶道方面都有相當深的造詣,同時精通音律和戲劇創作。祖父是頗有名氣的詩人兼畫家,父親是名震江右的山水花鳥畫家,叔父是優秀畫家,著有美術史論《畫史會要》。
他天資聰穎,8歲能作詩,11歲能畫青山綠水,15歲以布衣的身份考取了秀才(明代禁止皇室宗親參加科舉考試,他為此放棄了爵位)。
他命途多舛,19歲遭遇國破家亡,23歲削髮為僧。但是,這並未妨礙他繼續擁有牛氣沖天的“開掛”人生。
他28歲時便受戒稱宗師,住在山上講解佛法經文,百餘信眾追隨他。36歲時,為了“覓一個自在場頭”,他去了南昌城郊的天寧觀。經過一番修整改建,他把這座歷史悠久的道觀更名為“青雲圃”,自己也就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後人還為他立了“正開山祖道朗號良月文號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是的,你沒猜錯,這位大名鼎鼎的“朱真人”還有個更加響亮的名號——“八大山人”,就是那個不久前刷爆朋友圈的“向世界翻個白眼”、影響了整個中國畫近現代發展史的畫壇怪傑朱耷。
朱耷的名號很多,雪個、個山、個山驢、良月、道朗等都是他用過的字或號。“八大山人”是他在59歲棄僧還俗後起的。由於生長在宗室家庭,對傳統的詩文、篆刻和繪畫都有深入的研習,這也為他後來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基礎。
朱耷的畫造型簡潔概括又誇張奇崛,用筆恣肆放縱卻凝練沉穩,渾樸含蓄又不失灑脫酣暢。他的構圖簡約疏宕,可以只畫一隻鳥、一條魚、一塊巨石或者一段樹幹幾朵梅花。對於山水花鳥形象的刻畫,他惜墨如金,精簡到了極致,用大片留白與高度提煉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著墨簡淡,但運筆蒼勁秀潤,意境遼闊,開創了獨具新意的文人畫風。
通常人們在研究八大山人的時候,總是喜歡結合他的題畫詩“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來揣測他內心的孤獨苦悶,把他不願與清朝權貴結交的行為看作是忠義之舉,並以此來解讀他畫中的荒山枯樹。實際上,“荒寒冷寂”一直是中國文人畫追求的審美趣味。王安石曾有詩云:“欲寄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意思是說荒寒清冷才是好畫該有的高雅境界。除了八大山人,早期的徐渭、石濤,還有後來的揚州八怪等文人畫家,都以鮮明的個人風格,表達了對這種清冷意境的追求。
“國破山河在”的傷痛對於朱耷來說,肯定要比普通人更為深切,他有一枚烏龜形狀的押印,據考證刻的是“三月十九日”,這個日子就是崇禎皇帝自縊的日子。然而,儘管亡國之痛一直伴隨著他,但在老莊哲學的陶冶下,他對“清靜無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在寥寥數筆的描繪中,張揚的是逍遙無恃的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他更向往的是“覓一個自在場頭”。所以,他寧願裝瘋也不願花費精力與求畫的達官顯貴應酬,寧願破衣爛衫地雲遊四方也不願被世俗打擾。也正是心底的無慾無求,才讓他洗練純淨的筆墨中蘊含了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