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憑什麼獨佔十二生肖鰲頭?

[ 歷史故事 ]

其貌不揚的鼠究竟如何成為十二生肖之首,至今仍是童話故事並無益處,也缺乏神氣的外表和強大的力量,鼠依然牢牢穩坐十二元辰之首的位置。而農曆鼠年的到來,也正標誌著又一個十二年輪迴的開始。

作為人類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動物信仰和傳統藝術的過程;鼠年話鼠,讓我們共同走近鼠在古人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中的百變形象。

【獨佔鰲頭:十二支神排位之首】

考察帶有鼠之形象的文物,最常見的就是與其他11個生肖共同出現的組合了。至晚在先秦時代,十二生肖與地支的配屬就已逐漸形成,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中均有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但對應的動物尚未完全定型。文獻中最早系統記載十二生肖的記錄則可追溯到東漢王充的《論衡》,其中已基本明確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

自南北朝起,人們開始用生肖屬相來指代人的出生年。久而久之,生肖開始在道教的影響下神格化為具有守護作用的支神,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就提到 “……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由於十二生肖被認為可以分值一年四季十二月和一天早晚十二辰,時時刻刻輪流守護眾生,人們普遍開始將它們的形象做成陶、石乃至金屬質的俑,以發揮壓勝辟邪的功能,希冀於它們的力量能夠在墓中護佑逝者在另一世界的祥和平安。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一般有嚴格的排列順序,按子南午北順時針方向佈置,以鼠為始,分佈於墓室四角。有時,生肖的形象也會和“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共同出現,環繞於墓室周壁,抽象地表現出某種迴圈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之感(如山西太原王郭村婁睿墓、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生肖俑例項出土于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群10號墓,共出土灰陶生肖俑五件,分別為虎、蛇、馬、猴、狗,另有一生肖形象已佚失的龕臺。自隋以降,十二生肖俑開始多見,且形象逐漸演變為身著寬袍,呈現坐姿的獸首人身像,以兩湖四川一代尤為多見。湖南湘陰隋墓、湖南長沙鹹嘉湖唐墓、湖南嶽陽桃花山唐墓、湖南長沙牛角塘唐墓、武漢東湖岳家嘴隋墓、四川萬縣唐墓等墓葬中,均出土有成組的、完整的十二生肖坐姿俑。高宗、武則天時期,兩京地區開始出現站姿的獸首人身生肖俑,此後逐漸流行並傳播至全國,成為唐代最為常見的生肖俑樣式。陝西西安唐開元二十八年楊思勖墓、唐天寶三年史思禮墓、唐天寶四年韓森寨墓等墓葬中均出土有著交領寬袖大袍,立於圓臺之上的站姿生肖俑形象。

宋代之後,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或寺觀中的雕塑仍然常見,但其形象出現了一些新的變體,動物的特徵部分開始大幅縮小,以次要的地位出現在人像的頭冠或其他不同位置作為點綴,原先動物擬人的感覺已大為減弱,或者不如說支神的形象已進一步人格化。山西晉城府城村玉皇廟存有一組精彩的元朝二十八星宿雕塑,其比例與真人相仿,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其中虛日鼠一宿(北方玄武七宿之第四宿)被塑造成一位年輕女性的形象,她長髮後梳,眉眼明秀端莊,唯有右手上捧持著的一個小老鼠,提醒著人們其與“鼠”的關係。

另一類常見的十二生肖文物便是伴隨人們日常生活起居的銅鏡。在隋唐乃至之後的銅鏡上,十二生肖的身影也絕不鮮見。十二生肖紋銅鏡背後的外圈圖案通常呈十二格排列,每格中各存一個生肖紋樣。它們也常常和內圈的四神紋樣共同出現,構成某種對時間和空間的影象化的反映。

明清時,有一類表現十二生肖的小型圓雕玉器非常流行,十二生肖往往身著交領寬袍,各手持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物件,其中鼠的角色常被表現為手持書卷的樣子,似乎存在某種造型上的慣例,許與道教的影響有關。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多套此類“玉十二肖”,多以上等的羊脂白玉或青玉製成,放置於十二邊形的紫檀木盒內。十二生肖圍成一圈,守護著中央象徵大清王朝的另一方形玉盒,造型玲瓏生巧,精緻有趣。其中鼠的形象略帶聳肩,雙耳翹起,顯得頗為機警,與其他生肖形象不類,顯示出工匠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要說最為人們所知的十二生肖文物,也許要數圓明園中的十二獸首了。它們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邊十二獸首人身生肖銅像的頭部,銅像由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設計,每隔兩小時會分別噴水進行報時,可謂巧奪天工,蔚為奇觀。英法聯軍侵略圓明園時將十二獸首掠走,此後它們便流落四方。2013年,鼠首和兔首由法國皮諾家族無償捐贈中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鼠首小眼圓睜,雙耳上翹,鬚毛歷歷可辨,造型極為生動寫實。除了精湛的鑄造技術與生動的形象表現外,這組生肖獸首業已成為某種民族的象徵。

【瑞鼠吐寶:佛教中的財富之源】

作為一種人們身邊常見的生物,老鼠晝伏夜出的習性、強大的繁衍能力和機敏迅捷的動作讓人既煩惱又敬畏。因為鼠的種種特性,古人開始相信“玉衡星散而為鼠”“百歲鼠化為神”,認為這小小的動物身上,或許具備著某種神性。在佛本生故事中,菩薩曾投胎為老鼠,率領幾百只老鼠住在森林中。而在一些少數民族神話中,老鼠還被認為是打破天地混沌的英雄。例如彝族神話就認為,人類起源於葫蘆,而正是鼠在密封的葫蘆上咬開一個洞,才讓人類得以出世。當然也有一些反面例子,比如《西遊記》中大家都很熟悉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因曾在靈山偷食瞭如來佛祖的香花寶燭而成精,倒也符合老鼠偷油的本性。

鼠年將至,故宮太和門廣場上出現了兩隻可愛的“吐寶鼠”,它們口銜圓圓的摩尼寶珠,似乎正向觀眾獻寶,憨態可掬的樣子吸引了不少目光。在藏傳佛教中,這種吐寶鼠正被視為吉祥和財富的象徵。其實吐寶鼠算不上是真正的老鼠,而是一種鼠鼬。它往往居於布祿金剛或毗沙門天王等掌管財富的神明的左手,能夠在神明授意之下源源不斷地傾吐財寶,象徵著慷慨、施欲、財寶和成就。在印度,鼠鼬很早就被作為財富的象徵,如象頭財神迦尼什就常腳踩鼠鼬;《宋高僧傳》卷二《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中也記載:畏復至烏萇國,有白鼠馴繞,日獻金錢。這都說明鼠(或類鼠的鼠鼬)和財富在古印度就已經建立起了某種聯絡。這種信仰可能也受到了中亞習俗的影響,人們往往用鼠鼬皮製作線包或珠寶袋,從鼠鼬口中倒出硬幣、寶石或子安貝殼。印度和中亞的鼠鼬常被錯認為獴,而獴是蛇的天敵,正如吐寶鼠是那些固守財富的龍(蛇)的敵人一樣;其中也許存在著某種聯想的關係,才讓這種動物被選為了吐寶的吉祥物,財富的代言人。茂陵博物館藏有一件西漢中期的銅銜物鼠,前不久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中展出,那其實便應是一隻正在吐寶的吐寶鼠。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彩繪泥塑財寶天王像,財寶天王身穿鎧甲坐於獅子背上,顯得威風凜凜。他左手握一尾巴高翹的吐寶鼠,蓮臺上堆積有吐寶鼠吐出的寶珠。財寶天王即多聞天王,“多聞”的梵文音譯“毗沙門”,故也稱毗沙門天王。唐代《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記述: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毗沙門天王於城北門樓上出現,大放光明。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蕃軍大潰。玄宗大悅,令諸道州府於城樓西北隅置天王像供養。從此唐朝軍隊皆以多聞天王形象繪製旗幟,號曰“天王旗”(李商隱《韓碑》詩:“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

當毗沙門以法王身份出現時,經常會帶領成群的部屬將領,例如成組的五姓財神。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鼠年迎春特展中,正有一尊銅鎏金持鼠黃財神像。黃財神也稱黃布祿金剛,被奉為綠、白、紅、黃、黑五姓財神之首。他同樣左手持一吐寶鼠,與財寶天王主要的區別在於黃財神袒胸露腹不著戰袍,並且沒有獅子坐騎。這尊黃財神像頭戴寶冠,披帛飄動,雍容華貴。從尊像風格來看,這尊黃財神很有可能出自北京。清宮當中收藏有大量宗教文物,其中藏傳佛教文物佔百分之90以上;在不少色彩鮮豔的唐卡中,你都可以發現對布祿金剛的描繪,當然也少不了他手中那隻靈巧的神獸吐寶鼠。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