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去哪了

[ 歷史故事 ]

一、

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的張擇端,是開封本地人,不僅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也擅畫人物、仕女。張擇端的畫,其實是學吳道子的,年輕時曾視覽和臨摹無數吳道子的作品,對於吳氏作品豆人寸馬、細緻精確的筆法悉數掌握,自以為“吳道子第二”。尤其是在畫出《清明上河圖》後,他頗為得意,在畫院眾畫師面前,經常剋制不住驕矜之氣。我看著他,也不好說他,畢竟在當今世上,有此功力的人不多,就由著他驕傲一番吧。

可是數年之後,張擇端離開畫院,不知所終。我曾派宮中侍衛多方尋找,也沒找到蹤跡,只訪到相關傳聞中的細密畫師。還有一種傳說,更為奇異,有神話意味,說法是這樣的:

一日,張擇端正在開封家中習畫,門童來報:有一對主僕求見,自稱是洛陽來的富賈。張擇端擺擺手道:“家產萬貫,有什麼了不得的,還不是凡夫俗子一個!我此刻正忙,暫時不見。”孰料這人又託門童再次通報:“家產萬貫,的確不算什麼。此番前來,是想請先生洛陽一行,去觀賞家中牆壁上的吳道子畫!”

張擇端聽此人家中有吳道子的畫,當即無法自持,趕緊讓門僮將來人帶入宅中,吩咐煮茶侍候。客人到來之後,張擇端一看,這一個大商人非常年輕,只有三十歲左右,言談舉止並沒有商人的驕奢淫逸、頤指氣使,倒是淡定平和、文雅端莊,心裡已有了三分好感。坐定之後,來人自我介紹:姓汪,名伯謙,原籍潤州,祖上宋初之時來到洛陽,一直經營酒肆及木材、土產販運事宜,也兼做典當業,家貲頗豐。汪伯謙從父親那一代起,家中開始收集字畫古董,既有王羲之、顏真卿等人的字,也有關仝、董源、巨然、張萱、周昉、黃筌、徐熙、韓幹等人的畫,至於古董,更是不勝列舉,堆積了幾間大屋子。

張擇端迫不及待地問:“你說你有一幅吳道子的畫?”

汪伯謙緩緩地說:“的確是,只是這一幅畫,是壁畫,是留在院落照壁上的,題為《洛陽牡丹仙子圖》,畫的是當年武則天洛陽賞花,對眾花卉一一評點,最終定奪十二月仙子之事。畫的左邊,是武則天領著眾多宮中之人,車水馬龍,其中諸多駿馬尤其生動逼真。畫面的右邊,是爭奇鬥豔的十二種花卉,有梅花、荷花、菊花、蘭花、茶花、杜鵑、水仙、月季、桂花、茉莉、海棠等。其中的花王牡丹,沒有繪為花形,倒是畫成了人形,成了仙女的模樣,美輪美奐,盈盈含笑。整個畫面人物眾多,花卉繁複,各具神態,這是吳道子畫作中極少見的。我讓人臨摹了很多次,也臨摹不出它的神韻。此番來京城,聽說先生的名聲,想請先生親赴洛陽,臨摹一幅,讓我展之廳堂,也算了卻我一個心願。”

張擇端怦然心動,他早就聽說洛陽曾經有一幅巨大的《洛陽牡丹仙子圖》,壁畫之精美,尺寸之巨大,據說都在《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圖》《維摩詰經變圖》之上。只是,一直未能親身領略,沒想到這一幅圖,竟屬於眼前這一個商人。

汪伯謙接著介紹說:“家父亦儒亦賈,對於詩詞書畫,都很喜歡,尤其痴迷繪畫。眾畫師中,最為鍾情的,就是吳道子的作品。當年花費巨帑,收購洛陽一處巨舍庭院,又大興土木,修建成江北第一園林,實在是因為熱愛吳道子壁畫的原故。孰料父親前年回潤州探親,船在長江之中,突遭風雨,父親和隨行一干人全沉於江中。”訊息傳到洛陽後,汪伯謙大哭,隨後不得不勉力繼承父業,置身商海。

張擇端睹畫心切,立即應允下來,三人一道從汴京趕往洛陽。待進了汪府大院之後,張擇端目瞪口呆,這大宅中的景象,竟比皇宮裡還氣派。整座府院佔地上千畝,分為西中東北四部分:西區以山景為主,以太湖石、宣城石等奇石壘就了諸多假山,面積之大,彷彿天然石林。中區古木參天,山水兼融,在東南角一帶開鑿水池,有水流繞入假山。東區有優美奇崛之園林,錯落於水池東南。園林的正北,有一面數十畝的水池,池中點綴了一個聞木樨香軒,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山環水繞之後,一座高大的兩層樓宇坐北朝南,雕樑畫棟,精緻堂皇。建築物的窗戶各不相同,可溝通各部景色,人在室內各種角度觀看,眼前都是一片勝景,就像一幅幅懸掛的山水圖。

風景如此之美,可是張擇端仍是無心遊覽。他的腳步匆匆,心裡只想著吳道子那幅壁畫。在園中走得倦乏,汪伯謙仍沒提及《洛陽牡丹仙子圖》,張擇端忍不住問道:

“那幅吳道子先生的壁畫呢?在哪裡?請速帶我去看!”

汪伯謙笑言:“先生暫且憩息。今日天色已暝,黑燈瞎火的,哪裡看得清楚壁畫?不如先去喝酒,等明天一早,天光大亮,再看也不遲。”

張擇端這才覺得莽撞,想到自己因酷愛吳道子的畫,連性格都變得慌張唐突,不由羞赧一笑,只好聽從汪伯謙安排。當晚酒宴之中,山珍海味,飛禽走獸,具體不表。一干人酒足菜飽,隨後在客房就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