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如何被長輩調教成一代帝王

[ 歷史故事 ]

最近《大明風華》熱播。原本是大女主的戲,大家卻紛紛表示被朱家的男人們圈粉了。

有人說真正影響一個人的是自己的家庭皇帝之所以與眾不同,就與他們的家庭日常有關,比如說家教。

謀生型父母——長遠

《大明風華》的故事由朱棣開始。

朱棣在歷史的評價截然不同。

早先的評書《燕王掃北》《神劍驚天刺雍正》,以及清初呂熊的《女仙外史》等書籍,都將朱棣描寫成了一個殺人魔王。

但在正史中,他卻被盛讚為一代偉大君主。

康熙皇帝評價他:“遠邁漢唐。”

但在《大明風華》裡,殺人魔王和優秀帝王都退居二線,取而代之的是,建功立業歸來後,溫暖的朱棣。他和藹可親地和兒子們交談,甚至讓兒子們上榻來倚著,用最舒服的姿態對話。

朱棣的人生有關,分一下類,朱元璋是標準的謀生型爹媽。

謀生型父母的特點是,喜歡讓孩子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和辛酸。因此朱棣從小就體驗憂愁,品嚐磨難,接受挫折,培養意志。

也許你會說,生在帝王家,這樣的挫折教育實行起來有多大把握。朱元璋卻不擺花架子,真刀實槍,處處落到實處。

他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卻把知識,便要捱打。

朱元璋撫著兒子被打的頭,一肚子火,卻不敢發,任由這位教書先生殺伐。

榜樣型父母——旗幟

朱棣的人生由父親一手締造,父親卻並沒有選他做繼承人。

朱棣反抗自己的命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推翻了自己侄子的統治。

他內心是很清楚的,自己做的這一切,很不人道。但是他被現實逼迫走上了這條道路。因此他終生都在追悔,都在努力一個人代替自己的父親和侄子活出兩代人的人生。

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了經驗,朱棣對自己兒子們的教育更上一層樓,在謀生型父母的基礎上,努力給自己的兒子們做榜樣。

他很早就確立了儲君,甚至連皇太孫都定了下來,然後權謀挫折並存,以自己為榜樣,坦誠地和兒孫交談,讓他們對自己又敬又怕。

第十五集,朱棣遠徵,他把兒孫都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談論疆土,談自己絕對不可能允許一分一毫的土地被人搶走,他採取的方式是讓自己強大,霸氣而且奮進。

有這樣一個父親,兒子們都能獨當一面。

對太子,朱棣嚴厲但不失慈愛。朱高熾肥胖,走路都成問題,最大的糾結就是經常向父親辭職,說自己這個太子名不副實,不如廢了。

朱棣心裡清楚:你不行,但是你有好兒子,為了我孫子,我不能廢你。

因此,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把皇太孫帶在面前,讓他直面血淋淋的現實。處處調教,處處提攜,處處用一個繼承人的標準要求孫子。

朱棣知道老二不安生,總有一天會繼承自己的血腥之路,因此他對二兒子說:“世子身體不好,你好好努力。”是側擊,也是鼓勵,他做好了兩種準備,太子能當大任不怕;若不能,老二也能接替自己的事業。

尊重型父母——有愛

《大明風華》中,讓人覺得最溫暖的就是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熾對他的尊重和維護。生於帝王家,這樣的父子關係真的很難得。

有愛的父母知道,和孩子成為朋友,教育才能發揮作用。父母和孩子應儘量保持平等的關係,遇事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才能真正獨立。

朱高熾在兒子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兜底的角色,鼓勵,提醒,謀劃,寬慰。

朱棣被刺殺,朱高熾和自己的弟弟爭得不可開交。

朱瞻基卻得到了爺爺的腰牌,徹查此案,高興。但是朱高熾卻告訴他:“別人給的東西,總有拿去的時候。”

皇權無情,殺伐無度,陰晴不定,朱高熾心裡清楚,父親文治武功都是極品,他根本無法抗衡。無論怎麼做都是失敗,倒不如示弱。

朱瞻基對父親給予的自由和提醒是尊重的。父親是真的愛他,並且用生命維護他。

孫若薇靖難遺孤的身份被朱棣識破,朱瞻基著急,朱高熾卻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大不了被流放。”

當朱棣對朱瞻基構成威脅,朱高熾也一反溫順,和自己的父親槓上了,並直言若自己的兒子出現問題,那他只有一條路——造反。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極力喚醒和鼓舞。

朱瞻基能夠成為聖明的“守成”之君,與父親的開明有關。

善於利用生活中的細節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

這可能就是明代的君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方法創造出獨特人生的誘因。

因為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