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軍隊開國將領中,有這麼一位硬派角色:北伐時期,衝鋒在前,綽號“不惜命排長”;紅軍時期,大敵當前揮刀上,“人人稱悍將”;抗日戰場,從華北打到華中,“名字猶叫敵膽寒”;解放戰場,旅長指揮師長,敢違林彪將令獲大捷;動亂歲月,軍人戰將彭明治。
彭明治,1905年4月6日出生在湖南常寧。1924年春,廣州黃埔軍校招生。彭明治主動報考入學,編在第一期軍士教導隊(培訓班長)受訓。1925年10月,二次東徵陳炯明戰役中,他帶領本班每戰爭先,引起中共黨組織關注,在汕頭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11月,葉挺獨立團成立,彭明治到葉挺獨立團第2營第4連擔任見習排長。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葉挺獨立團進入湘東作戰。戰鬥中彭明治披堅執銳,帶領全排一往無前,成為葉挺獨立團中有名的“不惜命排長”。
南昌起義後,彭明治因重傷與部隊失散,困於囊中羞澀,他只好棲身桂系軍隊,暗中尋找中共黨組織。一番輾轉後,他帶隊起義,投奔紅3軍,並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9月,中央蘇區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彭明治升任紅7師第19團副團長。當時,粵軍依仗雄厚兵力,向紅19團陣地猛撲,陣地多次易手。戰鬥最激烈時,彭明治手揮大刀,帶隊撲向粵軍,渾身如同血染。經此一戰,彭明治大名遠揚,“人人稱悍將”。
1945年9月,面對國共內戰陰雲,中共中央決意經營東北,新四軍第3師奉命開赴東北,參與建立東北解放區。12月,彭明治率領第7旅進至康平、法庫地區,加入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1946年2月13日深夜,秀水河子戰鬥打響。激戰至21時,突接民主聯軍總部通報,蔣軍1個團正向秀水河子增援。彭明治成竹在胸,即令第20團正面阻擊北援部隊,堅決阻住敵人。戰至午夜,守軍大部被殲之時,林彪在10公里外的臨時指揮所下令背靠後方、面向蔣軍的梁興初第1師撤退。
此時,第7旅正腹背受敵!根據戰鬥進展情況,彭明治認為第1師不能撤退!他即令第1師繼續向守軍快攻,同時命令打援部隊不惜一切代價阻擊北援之敵。14日晨,攻殲戰鬥結束,共殲滅守軍5個營16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8門、機槍100餘挺、步槍800餘支、汽車32輛等,史稱“秀水河子大捷”。戰鬥結束後,彭明治向林彪彙報了為什麼沒有執行撤退命令的理由,林彪由衷讚賞:“應當這樣!”在回憶秀水河子戰鬥時,杜聿明辛酸地說過:“這是蔣軍在東北第一次整個團被消滅的開始。”
1946年4月18日起,蔣軍新編第1軍等部主力進至戰略要地四平近郊,向東北民主聯軍防禦陣地展開猛烈進攻,四平保衛戰全面展開。四平保衛戰,是彭明治軍旅生涯經歷的最殘酷的戰鬥之一,與他並肩戰鬥的萬毅稱讚說:“第7旅臨危不亂、指揮鎮定、官兵團結、艱苦奮戰的精神,充分體現了紅軍老部隊的作風。”由於長年轉戰,彭明治身虛體弱,激戰四平時還曾多次吐血,由戰士們用擔架抬著到各要點,躺在擔架上發號施令!四平保衛戰之後,他被送到佳木斯、昂昂溪治病,日籍軍醫曾斷言“活不過3個月”,他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
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第2兵團改稱四野第13兵團,程子華擔任司令員,彭明治擔任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與指揮兵團部隊從華北大地打到廣西邊陲,為人民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1950年6月,彭明治選調外交部工作,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波蘭首任大使。在任期間,他為發展中波兩國友好關係不遺餘力,深受波蘭政府和人民讚賞,直到1952年4月因病回國。
彭明治光明磊落,剛直不阿。林彪在臺上時,有人借秀水河子戰鬥大肆歌頌林彪如何如何,彭明治有一說一:“這一仗根本不是他指揮的!”顯然,這讓捧林彪的人很是難堪!林彪死後,又有一些人藉此攻擊“秀水河子戰鬥是擊潰戰、消耗戰,是得不償失的敗仗”。對此,彭明治不以為然,還是有一說一:“這一仗根本不是他指揮的!”1993年5月10日,一代名將彭明治在解放軍總醫院病逝,享年88歲。洪學智上將稱其“英勇善戰,功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