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皇帝,父子關係不再是父子關係

[ 歷史故事 ]

有一種父親,是趙佶式父親,關鍵時刻讓兒子頂包。趙佶就是宋徽宗,一個不適合當皇帝宴會上,太上皇親自給宋欽宗斟了一杯酒,表示你很辛苦,讓國家轉危為安,乾了這一杯。但宋欽宗堅決不喝這杯酒,無論大家怎麼勸,他都堅決不喝。原因很簡單:他害怕酒裡有毒。這情形尷尬吧,太上皇只能放下酒杯,大哭,跑回自己宮裡了。

這對愛哭的已經完全失去彼此信任的父子,在金兵第二次南下時,誰也沒逃掉。

唐高祖李淵是在玄武門事變兩個月之後把皇位讓給李世民還是蠻幸福的。

李淵其實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只是他的歷史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

李淵當然知道這些,但攤上這麼一個比自己更能幹又更狠的兒子,有什麼辦法?與其鬱悶,不如釋然。

貞觀四年,唐太宗大破突厥,擒頡利可汗,舉國上下,一片歡呼——要知道,唐朝初創時,突厥大軍一度打到了長安城外。在皇家慶祝宴會上,大家喝嗨了,太上皇彈起了琵琶,皇帝則下場起舞,真是多才多藝一家人。李淵很感慨地說了這麼一句話:“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託付得人,復何憂哉”,這八個字,應該是李淵的真心話,即使他午夜夢迴,心有不甘,卻也真正接受了這事實。

相比之下,唐玄宗李隆基的太上皇晚年,則是鬱鬱寡歡了。

安史之亂,他先是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接下來又失去了皇位——他西奔蜀地避難時,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叛亂平定,李隆基回到長安,早已物是人非,他的親信被一個個清洗,他想改葬楊貴妃也被阻撓,只能叫人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

劉邦與他老爹劉太公,又是另一種關係了。劉邦是開國皇帝,發跡之前,老是被劉太公責罵,說他不務正業,瞧瞧其他兄弟,家業多大?等到劉邦當了皇帝,一日酒後,當著眾人的面,毫不給劉太公面子:您老人家說說,我們幾個兄弟誰的家業大,誰更有出息?劉邦當了皇帝后,劉太公還是對他吹鼻子瞪眼的,有一次一個宮中總管提醒劉太公:當今天子雖然是您兒子,但他是天子啊,他再來看您的時候,您不能在宮中等著,要到門口去迎接啊。劉太公頓悟了,從此學會了禮節。劉邦更開心。

當了皇帝,父子的關係,就不再是父子的關係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