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5年,發生了兩場火災,火情不太大,但起火的地方要緊,“(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遼東高廟災。夏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上素服五日。”漢高祖劉邦山崩後,各郡國均建廟紀念,這些廟統稱高廟。高園指劉邦的陵園長陵,便殿不是主殿,相當於貴賓休息室。兩次火災後,武帝劉徹素服五日。中國的皇帝以年號紀元自漢武帝開始,在位54年,用了11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建元六年是執政的第六個年頭,這一年劉徹二十二歲。
劉徹十六歲即位,執政的前兩個紀元內天災連連,二十八歲之前的漢武帝,坐皇位比坐針氈還難受。“(建元)三年春,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黃河氾濫,人吃人。
“四年夏,有風赤如血。六月,旱。”漢代版的沙塵暴。大旱。
“秋八月,有星孛於東方,長竟天。”彗星出現東方天空,拖著長尾巴,直至天邊。“元光二年,春,單于入塞。”匈奴犯邊境。“三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渤海。”黃河改道。
“夏五月,河水決濮陽,泛郡十六。”黃河氾濫。“四年夏四月,隕霜殺草。”仲夏飛雪,莊稼遭殃。“五月,地震。”“五年,秋七月,大風拔木。”“八月,螟。”大面積蟲災。“六年夏,大旱,蝗。”蝗災。
“秋,匈奴盜邊。冬,匈奴如上谷,殺略吏民。”上谷,今北京地區。
公元前134年,武帝在全國詔徵高階人才,當年的話叫“賢良文學”,和今天的“德藝雙馨”差不多,但“賢良文學”不是榮譽稱號,而是皇帝的文化顧問,要書面策對皇帝的垂問。“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於是,就有了漢武帝與董仲舒著名的“天人三策”答對,此後董仲舒備受國寵。但之後,他以兩次火災事件為緣起,寫了一篇具體闡述自己學術思想的文章《災異記》,核心內容仍是“天人三策”中的“天人感應”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這個文章被來家裡串門的主父偃偷偷帶走,呈報給漢武帝,主父偃也是文化大才,但人品差,以告密起家,以告密被殺頭。武帝拿到這個文章,大怒,先是降死罪,又下詔特赦。再之後,董仲舒回到河北衡水老家,“以修學著書為事”。劉徹是大帝,對飽學的人內心尊敬,“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漢武帝執政的前十二年曆經坎坷,是歷險,因為歷險,才有了大漢的盛世。董仲舒直言獲罪,也是歷險,書生意氣散盡後,成就一代大儒。這一對君臣,在歷險中各自的人性進步的基石,比如今日中國百年以來的現代化程序之路,社會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人性的進步是滯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