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舉賢,豈能私謝

[ 歷史故事 ]

若論出身,張安世在漢代可謂顯赫。其父張湯在漢武帝時曾擔任御史大夫,一度是漢武帝的寵臣。張安世年輕時,就因父親的緣故補蔭為官。漢武帝時為尚書令,漢昭帝時為右將軍,以輔佐有功,封富平侯。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張安世曾舉薦一人為官,後來該人來向其道謝,張安世說自己是為朝廷舉賢達能,乃是公事,豈能私謝,於是與之絕交。班固說:“其欲匿名跡遠權勢如此。”

張安世處事謹慎周密,每次與皇帝商議大事,待決定後,他總是稱事離開。等皇帝頒佈詔令後,他再派人到丞相府詢問。所以即使是朝廷大臣,也無人知道張安世曾參與此事的決策。

張安世的哥哥張賀曾撫養過劉病己(漢武帝曾孫,後來的漢宣帝)多年,有時會在張安世面前稱讚皇曾孫劉病己的才幹,張安世總是禁止他說這些。劉病己即位時,張賀已去世,於是他對張安世說:“掖庭令(張賀)當初無端地稱讚我,將軍制止他是對的。”張賀無子,以張安世小兒張彭祖為子。張彭祖小時候也曾與劉病己一起讀書。為了報答張賀,漢宣帝提出欲封張彭祖為侯,先賜爵關內侯,但張安世“深辭賀封”。宣帝說:“吾自為掖庭令,非為將軍也。”“安世乃止,不敢復言。”張安世見為兒子辭封不成,“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辭祿”。

地節二年(前68) ,大將軍霍光去世。御史大夫魏相上書建議封張安世為大將軍,“上亦欲用之”。而張安世聽說後,堅辭不就。漢宣帝笑著說:“君言泰(太)謙。君而不可,尚誰可者!”於是,張安世被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兼領尚書事,不久又改任大司馬衛將軍,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張安世雖然身居高位,但生活仍十分簡樸,對家人及門下弟子管束非常嚴格。從張安世這一代開始,張氏一門世代顯貴,直至漢末。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