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書院情結

[ 歷史故事 ]

書院作為我國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機構,開端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延續於元明清,對傳統教育的推進、人才的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光緒八年(1882)晚清重臣左宗棠寫給學使黃漱蘭的信中,談到書院對於人才的教育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稱“則欲思造士而冀其有成,非求之書院不可”。對書院評價如此之高的左宗棠,又有著怎樣的書院情結呢?

就讀書院,形成經世致用的理念

道光九年(1829),17歲的左宗棠結識了嘉慶、道光兩朝名臣,江南布政使賀長齡。在賀長齡與時任湖北學政的弟弟賀熙齡兩兄弟的關心下,左宗棠來到長沙城南書院就讀。這是他第一次走進正式書院。

城南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書院,也是當時長沙三大書院之一,位於城南的妙高峰下,原為南宋大儒張栻其父張浚在潭州的居所,興建於紹興三十一年(1161)。左宗棠在城南書院就讀的時間有一年多,學習收穫很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首先,老師賀長齡、賀熙齡人格魅力的影響。兩賀系湖南名門望族,為兩江總督陶澍的得力幫手,他們以興天下為己任,推動道光時期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無論在理朝為政,還是修身律己方面,都令左宗棠敬佩不已。其次,真實全面接觸了經世致用之學。作為湖湘經世致用學派的領軍人物,賀長齡將自己編撰的《皇朝經世文選》贈給左宗棠,左宗棠表現出比讀儒學更濃的興趣。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他開始涉獵一系列關切國計民生的書籍。另外,拓展了人脈關係。書院成為熱血青年交流的良好平臺,後來與左宗棠成為好友的江忠源、羅澤南、胡林翼等,都曾在城南書院就讀,並接受賀老師的教育。被老師譽為“未來國士”的左宗棠,不能不令大家刮目相看。

兩賀在城南書院執教結束後,正好湖南巡撫吳榮光與賀熙齡一起在嶽麓書院(創立於976年)新辦了湘水時務校經堂,專門招收一些富有才華而經濟條件又比較窘迫的儒生,左宗棠被招收於此,得以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

在嶽麓書院求學的時光,學院沒有辜負左宗棠,左宗棠也沒有辜負學院。左宗棠一生以血性起家,以率直聞名,以事功顯達,這其中與其在嶽麓書院就讀,深刻掌握書院倡導的“實事求是”思想有著關聯。

左宗棠在給湖南巡撫駱秉章做幕府期間,給自己取了一個外號,稱為“今亮”,意即當今諸葛亮。

可以說,左宗棠進入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就讀後,經世致用的理念開始形成,事業的大門向他徐徐開啟。

執教書院,實踐教學相長的主張

高中舉人之後的左宗棠,一面是金榜題名的喜悅,一面是入贅周家的無奈。父母雙亡,家裡的經濟更加捉襟見肘,他和哥哥左宗植商量,將父母留下的十幾畝田產留給了已故大哥的兒子,自己到湘潭隱山的桂在堂做上門女婿。湖南巡撫吳榮光一直關愛著極具才情的左宗棠,於是推薦左宗棠出任位於株洲醴陵的淥江書院山長(1837年,時年25歲)。

淥江書院是一座非同凡響的書院,始建於宋淳熙二年(1175),著名的“朱張會講”就是從淥江書院拉開序幕。後有王陽明兩次在此開講,宣傳他的陽明心學。左宗棠到任時,淥江書院由於師資缺乏,已經臨近癱瘓。對有濃郁教師情懷的他來說,能夠像祖父、父親那樣為人師表,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他抱定重振書院、教書育人的目的,全身心投入到這一工作之中。

在淥江書院,左宗棠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一是修訂校規。學校無章可循,導致教學無序,學生無紀。他根據《小學八則》,修訂規章條例,供大家遵守。二是探索教法。他採取了新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日記法,即每個學生髮個日記本,要求及時將所學的功課記在日記本上;檢查法,每晚查閱學生功課,每月將功課與日記匯總成冊後進行講評;獎懲法,即“賞勤罰惰,必公必平”,對於那些做得好的,“引掖而督勉”,對於“有不率教者”,則“撲責而斥逐之”。三是自得其樂。透過左宗棠的精心教育,出現了“人人奮勉,氣象一新”的局面,學生“並不怨其苛苦”,左宗棠自己也感覺到“吾既以此諸生,而自己亦時時省察,不敢怠肆,頗有教學相長之樂”。

他總結自己在淥江書院的教學體會,用了孔子“教學相長”作為總結和感悟,對“制外所以養中,養中始能制外”的儒家經典領會更加深刻。在日後指導後人耕讀傳家等方面,都將自己在淥江書院教學和修身的體會,轉化為科學的方法,教育和督導他人的同時,也勉勵自己進步。

其實,在淥江書院執教其間,左宗棠最大的收穫是被時任兩江總督的道光朝重臣陶澍所賞識。陶澍借道回湖南益陽安化的老家,途中需在醴陵的行館休息,被左宗棠所撰對聯深深吸引:“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陶澍看後讚賞不已,認定此人是一位臥龍式的人物,於是親自登臨書院與左宗棠相見,交談十分默契,從此左宗棠因陶澍的賞識駛入了事業的快車道。

興辦書院,造就廉幹之才的基地

左宗棠曾說:只有兩種官好當,一是巡撫,一是知縣。之所以這樣認為,就是這兩個平臺有著實權,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負。

手握重權後的左宗棠,在全力完成朝廷交付的軍事任務後,想得最多的是如何為國家造就廉乾的人才。他想到了放手興辦書院,以文化教育的復興,起到軍事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為國家的長治久安造就廉潔實幹的可用之才。以其在西北興辦書院為例:

一是親自擘畫。據馬嘯所著的《左宗棠在甘肅》一書統計,從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六年(1880),在甘肅興修尊經書院等共計15所,從1869年至1881年修復仰止書院等14所。與書院相配套,在許多貧困縣興辦義學,如為辦理好新疆收復後的善後事宜,共興辦義學77處。

二是自掏腰包。興辦書院經費緊張,左宗棠除在極其緊張的經費中劃撥資金外,還自掏腰包支援興辦書院。蘭山書院是左宗棠重點關注支援的書院,哪怕最為艱苦的攻打金積堡的戰役正酣,他還悉心關心書院建設,拿出自己的俸祿用於書院開支。

三是關心學業。左宗棠自己親任書院編外老師,關注學子們的學業進步。當過書院山長的左宗棠,哪怕在軍營也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教師身份。他逐一閱讀學生的書信,瞭解其思想情況和作文能力。收復新疆失地的戰鬥打響,他的指揮部設在肅州,便經常抽空來到肅州的酒泉書院,和學子們一起探討學問。

四是最佳化環境。為書院長久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認真做好相關事宜。為此他十分注重教材的選擇與供應。注意辦好書局,刻印書籍作教材以扶正根基。同時,向朝廷上奏於1875年在甘肅設立貢院,實現了分闈鄉試,極大激發了書院學子發奮讀書的願望,貢院花費50多萬兩白銀,可容納4000多人考試,為全國前列。

在左宗棠的帶領下,湘軍將領在西北興辦書院成為一種風尚。其中以魏光燾興辦的柳湖書院最為有名,規模宏大。左宗棠班師回朝經過此地時,特地進入書院視察,稱其“規模宏敞,間架整齊,新植嘉樹成林,尤稱勝境”。劉厚基恢復的榆陽書院也十分優秀,左宗棠親書“北學其先”給予獎勵。

可以說,左宗棠興辦書院,在培養了大批人才的同時,也醇化了民風。書院後雖歷經學堂、學院、大學等層次的演變,但傳承學術、培育人才的宗旨至今未變。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