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拾貝:別樣招賢等

[ 歷史故事 ]

別樣招賢

燕昭王即位時,燕國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這天,昭王對賢臣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內動盪不安,突然舉兵打垮了我們。眼下我們國土狹小,國力單薄,三兩年內是很難報仇雪恨的。如果能夠招攬有真才實學的人來一起治理國家,我想一定能夠洗刷掉先王的恥辱。先生如果發現有合適的人才,請一定推薦給我,我保證給他優厚的待遇。”

郭隗說:“大王如果真有這個心願,何不從尊重我郭隗開始做起呢?您想,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大王的尊重,比我賢能的人,難道還不來投奔大王嗎?”

燕昭王聽了覺得有理,立即下旨為郭隗改建房舍,像對待老師那樣侍奉他。不久,燕昭王又下了一道旨,在定興境內易水河畔修築起一座黃金臺,上置黃金,用於招納賢才。

沒多久,樂毅從魏國動身,鄒衍從齊國出發,劇辛從趙國啟程,各國的賢才紛紛奔向燕國。

太后過年

清朝時,大年三十前一個星期,慈禧就開始“放假”了,不再處理國事。國印封置,直到來年再拿出來用。

貴為天尊,過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主婦那般,要親自動一動手,做糕餅就是一項。糕餅是備新年祭祀用的,慈禧顯得很虔誠,第一塊糕餅要由太后親自來做。

當慈禧說要開始做糕餅時,大家都跟她走進一間專為做糕餅而設的房裡。糕餅是將麵粉、糖和酵母混合起來,揉成麵糰,然後再上鍋蒸,能跟麵包一樣發起來。誰做的糕餅發得最厚,誰就被認為是神最喜歡的,運氣一定最好。

慈禧做的糕餅發得最高,大家都向她祝賀,她自己也很高興。後來她又命身邊每人都做一個,結果大家做的都不如太后的好。

慈禧真是做得最好?不是,是宮妃、侍女有意做不好,討慈禧高興的。

慈禧很看重過祭灶,偶爾還會和下人說個笑話。糖果預備好後,大家立刻將這些東西擺在專為敬灶神而設的桌子上。太后扭身對大廚說:“當心,灶神就要到天上報告一年中你偷了多少東西,馬上就要降罰於你的。”

過年貼“福”字是百姓人家必不可少的內容,慈禧也挺當回事情的。慈禧還有一大愛好,喜歡寫“福”字送給大臣幕僚,這或許也是她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

祭灶後第二天一大早,慈禧便會來到大殿,其時大張的紅黃綠各色紙早已預備好放在案上,她拿起一支大筆,在紙上書寫“壽”“福”字。一“福”值千金,能得到慈禧親手寫的字,自然是一份莫大的榮耀。但這些字卻不一定全是慈禧手寫的,寫累了,就讓宮妃或文書代寫。

慈禧很喜歡過年,除了熱鬧外,還可收到很多貴重的年禮,這些後來都成了她的陪葬品。

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掘開慈禧的定東陵,盜得了大量的珍寶,光是置放在慈禧腳兩邊的翡翠西瓜,就值白銀220萬兩。這麼多的珍寶不少來自她過壽和過年節時收受的禮物。

慈禧對送她的年禮很在乎,會一件件看,喜歡的就留下來用,不用的就鎖進庫內,也許再不去看上一眼了。這些禮物包括細小的用品、珠寶、綢緞,甚至還有衣服,應有盡有。

慈禧28歲與慈安一起“垂簾聽政”,至她74歲死去,執掌大清江山長達半個世紀,每年過年要收到多少禮物?有時一年就能收到滿滿幾個房間。

因為禮物太多,慈禧設有專門收藏間,這就是“鎖在庫內”一說的由來。慈禧地宮中陪葬品價值白銀億兩,有不少人對此一直感到疑惑,哪來那麼多珍寶?看到這兒應該明白一點兒了吧。

《史記》如何重見天日

《史記》是司馬遷的得意之作。但在司馬遷生前,因為直諫遭受腐刑,他對這部著作能否流傳於世非常擔心。未雨綢繆之下,司馬遷讓尚在身邊的女兒司馬英將《史記》手稿另抄一份。他將女兒抄寫的“副本”留在京師長安,適時呈送給漢武帝審查。他將原稿作為“正本”,秘密送往女兒婆家──“華山腳下”的楊家珍藏。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銅鏡照夜白
下一篇: 合格的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