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寬恕了他

[ 歷史故事 ]

中國史學家顧頡剛說:“清代三百年,文獻不存,文字獄禍尚有可以考見者乎?曰:有之,然其嚴酷莫甚於清初。”但是在文字獄最為巔峰的乾隆時期,竟然有一位七十歲大臣因為在獄中吃斷頭飯的時候吃了兩塊肉喝了三杯酒就被釋放了,這究竟是乾隆皇帝起了惻隱之心還是有別的打算呢?

在清末政治家李嶽瑞所著的《春冰室野乘》中寫到了這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乾隆時期的大儒,大理寺正卿,尹嘉銓。

尹嘉銓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尹會一曾經是吏部侍郎,更是清朝有名的道學家,和陸隴其、湯斌、張伯行並稱為康熙朝四子。

有這樣的家世,尹嘉銓從小就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以承接道統為己任。

他確實也是天賦異稟,加上學習勤奮,在學術上為朱熹的《小學》加疏,彙編成《小學大全》,頗受乾隆好評,自己著作近百種,可稱著作等身,仕途上官至大理寺正卿,位列“三公九卿”之一。

但是他為人性格狂悖,曾經稱自己是孟子後身,直接孔子真傳,這種性格直接導致了他之後的悲劇。

乾隆四十六年,當時已經致仕在家的尹嘉銓聽聞乾隆皇帝巡幸五臺山,回京途中在保定休息,他便起了見駕的心思。

但其實乾隆並沒有召他覲見,他就想了個法子,寫了一篇奏章,讓他兒子給乾隆送去,內容就是為他的父親尹會一請諡號。

為什麼是請諡號這件事呢?因為尹會一除了學問和治理能力出眾之外,最為世人稱道的就是他的孝道,當年他在河南治理洪災得當,頗得民間好評,但是他都是把功勞歸於母親的教導,在那個及其重視“孝”的時代,他的言行是廣受讚譽的。

尹嘉銓一直都以父親為榜樣,以孝子自居,這次上奏請諡號也是為了成全自己“孝子”的名聲,同時他想著上奏之後,皇上必會召見自己,也可以在鄉親故友當中體現自己的聖眷不衰。

但是他沒想到乾隆皇帝並不想成全他,反而斥責他不安分守己,讓他顏面掃地,於是他堅持上奏第二次,不光為他的父親,還有范文程、湯斌、李光地、顧八代、張伯行幾人一起,請諡號,還要請求共祀孔廟。

乾隆皇帝沒想到尹嘉銓竟然如此不知好歹,第一次的斥責沒有用,還要變本加厲地再來一次,直接硃批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欽此。”

這一下尹嘉銓不僅沒有在鄉親面前露臉,直接被乾隆送到監獄裡去了,遭受了牢獄之災。

大丈夫死當諡文正,在古代,知識分子及其重視自己的生前身後名,諡號作為皇帝欽賜,可以說是一個人死後最大的榮耀,別說文正了,只要不是惡諡很多人就滿足了。

對於這種帝王特權,竟然有人三番五次上書為自己的父親、老師、父親的朋友請諡號,即使這些人也都是清初大儒,也是觸及了乾隆的逆鱗。

下獄之後就是抄家了,從家裡抄出藏書大小311套、散書1539本、未裝訂書籍一櫃、法帖冊頁65本、破字畫58卷、書信一包計113封、書版1200塊。

從這麼多書籍字畫裡面找幾個所謂違法的言論,實在是太簡單了,下面就列舉幾個當時定下的“滔天大罪”。

第一條是尹嘉銓自己寫了一本《名臣言行錄》,裡面收錄了鰲拜、高士奇、徐乾學、鄂爾泰、張廷玉等曾經被乾隆罷黜甚至處死的人。

乾隆歷來不喜歡所謂“奸臣”“名臣”的稱謂,他自認“明君”,只需要執行他指示的奴才罷了。

再者,乾隆年間嚴禁私人撰史,即使是國史館也是採取“案而不斷”的策略記錄本朝人物,評史、定凡例以及初稿的審閱都是乾隆親自動手,為的就是維護自己的英明形象。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男子化妝極簡史
下一篇: 珍寶島三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