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 歷史故事 ]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被貶饒州的范仲淹接連收到兩封信,信是好友梅堯臣寄來的。在信裡,梅堯臣送了兩首詩,一首是《啄木》,一首是《靈烏賦》。《啄木》詩,提醒范仲淹切莫學啄木鳥,啄了林中蟲,反招殺身禍,面對貪官汙吏不要過於耿直;《靈烏賦》詩,規勸范仲淹要學報喜之鳥,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凶訊而“招唾罵於邑閭”。

作為好友,梅堯臣自然是用心良苦,然而他的處世之道卻與范仲淹格格不入,所以,讀罷信,范仲淹很快回了一篇同題的《靈烏賦》,擲地有聲道:“不管人們如何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將始終堅持一生的信條: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27歲中進士後,先是在地方上任小官,因政績突出,天聖六年(1028年)被徵調入京。不料,入京第二年,范仲淹就攤上了一件大事。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其子宋仁宗年僅十三歲,雖然依制繼承了帝位,但因為缺少決斷能力,暫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天聖七年(1029年),宋仁宗年已弱冠,按理,該還政了,可劉太后卻遲遲沒有交權之意。這年冬,適逢自己六十一歲壽辰,劉太后不但要隆重舉辦壽禮,而且要仁宗親率文武百官行跪拜之禮。此舉,完全不合禮制,然而懾於太后之威,滿朝文武誰也不敢言,唯獨范仲淹挺身而出,他先是向皇上上疏:“在內宮侍奉長輩,自當用家人禮節,現在卻讓皇上與百官排在一起,向南朝拜太后,這種禮儀斷不可成為後世之法!”接著向劉太后上疏,請其把朝政大權交還仁宗。

對於范仲淹的奏疏,仁宗認為有理,就簡化了拜壽儀式,劉太后則氣得七竅生煙,咬牙切齒道出一個字:“貶!”

范仲淹就此被掃地出京,但他一點也不後悔。“功利社稷千秋已,何計生前身後名”,胸貯家國之念,何悔之有?

2、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大宋王朝遭遇了一場數十年不遇的旱災,隨著旱災肆虐的,還有蝗災。成群結隊的蝗蟲鋪天蓋地而來,所到之處,不過一支菸工夫,莊稼便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幹。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們只能四處去挖野菜,剝樹皮。野菜挖完,樹皮剝光,沒有辦法的他們只能以野草充飢,後來,就連野草都沒有了。如果聽任情況發展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聞聽災情,范仲淹憂心如焚,他當即伏案書寫了一份奏疏,然後馬不停蹄呈送給宋仁宗,請求朝廷派人視察災情。儘管奏疏中把災情說得十萬火急,但宋仁宗並沒有高度重視,很隨便地就將奏疏放下了,“此事,日後再議!”

范仲淹見了,再也顧不上君臣禮儀,趨前一步道:“都火燒眉毛了,不能日後再議!敢問陛下,如果宮中停食半日,該當如何?”宋仁宗一愣,他實在想不到范仲淹敢如此造次,正想發作,可看看義正詞嚴脖子梗得筆直的范仲淹,又禁不住樂了:“都說範卿天不怕地不怕,朕今天算是領教了!好吧,朕這就准奏,由卿代朕去救濟災民!”

捋龍鱗,輕則失職,重則丟命,范仲淹不是不懂這個理,然而民命大如天,心既存民,自然無畏。

3、

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出任權知開封府事。到任不久,他便敏銳地發現,宰相呂夷簡利用宋仁宗對他的倚重,任人唯親,把親朋故舊、門生親信一個個破格提拔起來,弄得朝政十分糟糕。對於呂夷簡的這種做法,范仲淹很有意見。於是,一次上朝時,特意向宋仁宗呈上一幅《百官圖》,直言不諱道:“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為公,如是為私,意在丞相……”宋仁宗一向寵信呂夷簡,並沒有因為一幅《百官圖》而對其有任何責罰。

眼看事情就要不了了之,范仲淹的倔脾氣又上來了,連上《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近名論》和《推委臣下論》“四論”,指責呂夷簡“任人不當,以私枉法”。呂夷簡大怒,反誣其“越職言事,離間君臣”。宋仁宗聽信呂夷簡之言,一道聖旨,把范仲淹貶至饒州。

在饒州,范仲淹失意不失志,他倡農桑,重教化,很快使饒州政通人和。治理有方,沒過幾年,范仲淹被重新召回朝廷。為了協調他和呂夷簡的關係,宋仁宗讓范仲淹主動向呂夷簡道歉,范仲淹竟一點不給宋仁宗面子:“臣鄉論蓋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

“言有所依,行有準繩”,不偏不私,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於公於私無憾,當然用不著向誰道歉。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註定,范仲淹一生是孤獨的,但正是因為有范仲淹這樣的人在,一個國家和民族才有未來和希望。韓琦曾這樣評價范仲淹:“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可謂一語中的。

補充糾錯
下一篇: 聽哭聲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