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遷所寫的《刺客列傳》中,豫讓不過是進行了兩次不成功的刺殺行動,最後還搭上了性命,卻被尊為史上第一刺客,這是為什麼呢?
豫讓是晉國人,他要刺殺的物件是趙國國君趙襄子,原因是他的主人智伯在率領韓魏聯軍圍攻趙襄子時遭到反殺,氣憤的趙襄子將智氏一族滅族,這讓豫讓覺得受到了侮辱,決定為主人報仇。
豫讓化妝成為勞工,混入趙襄子的宮中,負責整修廁所,他懷揣匕首,想等到趙襄子上廁所時實施刺殺行動。很快,豫讓等到了機會,趙襄子內急,直奔廁所而來,可是剛走到廁所門口,他忽然感到心悸不安,這種奇妙的心靈感應救了他。趙襄子命令侍衛搜尋整修廁所的人,豫讓被發現並被逮捕。
趙襄子親自審問,豫讓抬著頭,直言不諱地說:“我要為智伯報仇!”
左右侍衛要殺了豫讓,趙襄子擺手說:“智伯死後已沒有繼承人,而此人還要為他報仇,真是一個義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說罷,趙襄子下令釋放了豫讓。
趙襄子有了防備,再刺殺他可謂難上加難,可豫讓並不死心。為了不被認出來,豫讓把油漆塗抹到身上,使全身的面板潰爛,又把聲帶燒壞,聲音變得嘶啞。當他喬裝成乞丐沿街乞討的時候,他的妻子從對面經過,都沒有認出他。
豫讓耐心地摸索趙襄子出行時間、路線的規律。有一天,他知道趙襄子要出門,便提前埋伏到了他必經的一座橋下。當趙襄子的車隊經過這座橋時,趙襄子的馬忽然受驚而嘶鳴起來,豫讓再次被搜查出來,押解到了趙襄子的面前。
這下趙襄子不高興了,他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如今智伯已經死了,你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
豫讓回答說:“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很感動,對豫讓說:“你對智伯算是仁至義盡了,而我也放過你了,這次我不能再給你這樣的機會了,你好自為之吧!”
豫讓知道必死,懇求說:“希望您能完成我最後一個心願,將您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遺憾。”
趙襄子答應了豫讓的要求,豫讓拔劍連刺了衣服三次,高喊一聲:“我可以在酒泉之下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了!”隨後,便伏劍自殺了。
《史記》裡描述,豫讓身死的這一天,整個趙國的有志之士,都為他痛哭流涕。
豫讓兩次刺殺行動都以“未遂”告終,其實他曾有更好的辦法,成功的機率也更高,可是他不肯用。豫讓自殘身體,在街上乞討時,一個朋友還是認出了他。看到他不成人形的模樣,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你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他一定會親近寵愛你。等他信任你、寵信你時,你再幹你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
豫讓搖頭說:“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君主啊!我知道選擇現在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還要這麼做,就是要讓後世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豫讓作為一個刺客,之所以在正史裡會留下痕跡,是因為他身上不僅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忠誠,還有寧死不做背義之事的氣節!
明末學者計東有詩云:“秋盡蓬山慘不驕,流泉夾岸夕陽遙。傷心國士酬恩地,瘦馬單衫豫讓橋。”為國士者,自當如是!豫讓留給我們的不是血腥,而是情懷,由此而被尊為第一刺客,有誰能不信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