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和隊友出發攀登珠峰,就再也沒有下來。此前,他已經失敗過幾次,但還能活著回來。有記者不斷地問他,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呢?
其實,他們想問的是,攀登珠峰有什麼意義,值得你用命去搏?馬洛裡被逼急了,說了一句禪味十足的話:“因為山就在那裡。”
1、
徐霞客生活,在歷史晚期”。
當時的大眾旅遊風氣之盛,跟現在有得一拼。
每逢春秋佳日或傳統節日,著名景點烏泱烏泱都是人。泰山、普陀、九華、峨眉等名山勝地,遊人如織,香火如雲。
徐霞客的旅遊也經歷過一個“咖位”不斷進階的修煉過程。他早年立下壯遊天下的遠大志向,與社會的旅遊風尚不無關係。“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遠之有?”這是他的豪言壯語。
現代攀登珠峰的人不要命,一般都會把遺書準備好,當時熱愛旅遊的人也有一股搏命的精神。
年長徐霞客大約20歲的袁宏道在攀登華山時,險些失足喪命,卻沒有後怕之意,反而吟道:“算來白石清泉死,差勝兒啼女喚時。”
人總有一死,或死於臥榻之上,妻兒在一旁哭哭啼啼,或死於遠遊途中,長眠在清泉白石之間。袁宏道希望自己是後者。
在徐霞客30 餘年的旅遊經歷中,楚、粵西、黔、滇之遊是最為艱苦的。他為這次出遊謀劃了很多年,一直擔心再不出發就年老力衰去不了了。
崇禎十年(1637 年)正月,終於進入湖南境,開啟楚地之遊時,他已經50歲了。
此行他只攜帶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除了暖身的衣服和盤纏外,沒有準備任何防身的武器。他的遠遊冠中,藏著母親生前給他的禮物——一把銀簪。母親在他首次旅行時,將此銀簪縫於帽中,以備不測之用。
他隨身的考察工具極為簡樸,一支筆,一個指南針,卻攜帶著豐富的書籍,都是一些派得上用場的地理資料。
最後,他不得不懷揣朋友們的引薦信,以便在危難的時候向地方官求助,或籌措路費。
和他一同出發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僕人兼導遊顧行,另一個是和尚靜聞。靜聞是要到雲南雞足山朝聖的。徐霞客可能揹著一把鍤,用他的話說,隨時隨地可以埋葬他的身軀。
徐霞客在啟程之前已做好遇難捐軀的思想準備。在寫給大名士陳繼儒的信裡,他說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死在這片“絕域”,做一個“遊魂”也願意。
旅程的艱險,確實配得上他的思想準備:多次遭遇強盜,三次絕糧。一路下來,他練就了貝爺一般的荒野求生能力,可以幾天不吃飯。
在湘江的船上,一夥強盜趁著月色來打劫。徐霞客跳江逃生,喪失了隨身的財物。靜聞死守船中,救出了《徐霞客遊記》手稿及同船人的財物,身負重傷。顧行也受了傷。
儘管備受打擊,徐霞客沒有考慮返程。他的方向不會變。
最終,靜聞死在粵西之遊的路上。徐霞客帶著他的骸骨和刺血寫的經書,直奔雞足山,完成了這位風雨同路人的遺願。
在雲南太保山漫遊時,有人要去江蘇,問徐霞客要不要幫他帶家書回去。
徐霞客猶豫許久,婉言謝絕了。他說:“餘念浮沉之身,恐家人已認為無定河邊物,若書至家中,知身猶在,又恐身反不在也……”
不過,當晚,他為此失眠,還是寫了一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