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我國古代一個神秘的朝代,商朝人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發明了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20世紀上半葉考古學家對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讓這個高度發達的文明重見天日。商朝人生活的時期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了,他們留下了許多謎團,有些已經解開,有些則仍然充滿神秘。
商朝人來自哪裡?
商朝人生活在今天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按說他們應該是如假包換的古代中原人。但是商朝人的來源卻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
最早對商朝人頭骨、體質特徵進行研究的學者發現,殷墟祭祀坑的人骨裡可能包括了現代華北人、蒙古人和歐洲人三種型別,甚至還可能有愛斯基摩人種和無法斷定的神秘人種。所以學者當時下結論說,商朝人可能是許多種族構成的人群。
也正是由於這些研究,讓人們有了商朝人“西來說”,即他們可能是來自遙遠的西方,商朝文明是外來文明。
後來的考古學家對祭祀坑中的頭骨進行測量後發現,商朝人和現代華北人並沒有什麼差異。
而且考古學家意識到,那些祭祀坑中的人骨,往往是商朝從周邊地區掠奪的平民,或者透過戰爭俘獲的戰俘,並不算是商朝人的正宗人種。研究商朝人最好的材料其實是殷墟王陵大幕中的遺骸,因為他們可能是商朝的國君或重要人物。
可惜王陵大都被盜掘一空,人骨也不復存在。不過,許多中小型墓葬中保留了一些商朝人的人骨,也具有研究價值。透過對這些人骨的測量,考古學家發現這些人與東亞的人種是最接近的,並沒有太大的種族差異。早期那些研究,可能在資料和分析方法上是有錯誤的。
所以商朝人不太可能是外來的種族,他們可能是土生土長的華北人。
商朝人的錢
商朝人內部,以及商朝人和周邊國家之間已經有了廣泛的貿易。殷墟出土的一些物品,很可能是透過遠端貿易得到的,比如大部分鑄銅用的原料,可能來自長江下游地區,大部分玉料來自新疆和田,而作為貨幣的海貝產自遙遠的沿海,占卜用的靈龜既有內陸龜,也有海龜,殷墟里甚至還發現了鯨魚骨。
在這些物品中,海貝是商朝人的通用貨幣。商朝的貿易形式既有以物易物的交換,同時也有貨幣貿易。前者可能透過糧食等農產品或部分資產的手工產品進行交易,後者則透過貨幣來進行,而海貝是當時的通行貨幣。甲骨文中常有“賜貝”、“取貝”的記錄了。被賞賜者受貝後,往往以貝為資金,聚集人力物力鑄造一件銅器,並作銘記事以示永久紀念。
商朝人的海貝“錢”來自哪裡呢?中國學者曾經與日本學者合作,調查商朝海貝的來源,結果令人驚訝,商朝的海貝是從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獲得的,而不是從相對更近的山東或河北沿海獲得的。因為從海貝的種類來看,山東省、河北省沿岸的海域並不出產商朝人使用的那種體形較小、很漂亮的貨貝。
為什麼商朝人會捨近求遠,選擇遠方海洋出產的海貝作為貨幣呢?
商朝人沒有留下解釋,現在考古學家只能猜測,一種可能性是東南沿海的海貝質量好,貨貝形態小巧、便於攜帶,材質特殊,無法仿製,而且因產地遠離中原,平時不易獲取,這些特徵正是作為流通貨幣的重要條件。商朝人往往在海貝殼面的前端雕琢出一個近圓形或橢圓形的小孔,簡單加工後即用於交易。而山東、河北的海貝美觀上比較差,或者數量太大,容易發生通貨膨脹,所以遭到了商朝人的棄用。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商朝與東面的夷部落一直戰爭不斷,所以不可能與東面的部落順利做貿易,於是山東、河北的海貝無法穩定地輸入到商朝的疆域內,這也許是商朝人捨近求遠的原因吧。
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
商朝青銅器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世界有史以來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然而圍繞這口鼎的名稱,也有不同的說法。
這口鼎剛發掘出來時,考古學家發現鼎的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於是它就被定名為司母戊鼎,認為那三個字的含義是“祭祀母親戊”。但是後來有學者指出,那三個字應該是“後母戊”,含義大意是“王后母親戊”。
這口鼎到底該叫司母戊還是後母戊?其實如果我們瞭解商朝的歷史和文字,答案並不難尋。
首先從文字上看,商朝的甲骨文寫法有時很隨意,有的字正寫或左右顛倒反寫,都表示一個字,所以司母戊中的“司”字,完全可能是“後”字反寫的變體,用後母戊來命名同樣有道理。
其次從這口鼎的用途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了祭祀自己的母親妣戊而製造的,妣戊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在銘文上寫上代表妣戊地位的“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用後母戊來解釋似乎比司母戊更合理。
第三是其他墓穴出土的青銅器證據。在武丁的另一個妻子妣辛的墓中,也出土了一口鼎,上面有“司母辛”的字樣。妣辛就是商王武丁著名的妻子婦好,是一位能征慣戰的女勇士。妣辛死的比武丁早,所以下葬的時候,有可能是武丁主持。那口鼎上的銘文“司母辛”應是“後母辛”,後表示妣辛的地位,而不應解釋為“祭祀母親辛”。於是司母戊鼎同理應該是“後母戊鼎”。
夏朝目前還只是史書中記載的傳說,所以商朝是目前可信的中國最早的朝代。對商朝方方面面的研究,會讓我們對中華大地上古老文明有更深刻的認識,畢竟商朝人也是組成我們祖先的一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