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家書

[ 歷史故事 ]

魚傳尺素、鴻雁傳書,家書是親人們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鄧小平性格內向深沉,言談直率簡練,沒有寫過太多家書,但穿過歲月的蒙塵,閱讀他留下的那些為數不多的家書,依然能夠感受到字裡行間濃濃的家國情懷。

一、

目前所知鄧小平最早的家書是他19歲時寫給父母,堅決要求退婚的信件。1920年,16歲的鄧小平赴法勤工儉學。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痛苦,資本家走狗——工頭的辱罵,使我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很大的影響,最初兩年對資本主義社會性的痛惡略有感覺”,他認為只有透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才能救國救民。在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的引導和幫助下,他投身革命鬥爭,接受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

1923年是鄧小平從一個普通的勤工儉學生成長為職業革命家的關鍵一年。這一年,鄧小平正式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是在這一年,接受了新思想新思潮薰陶的鄧小平致信父母,要求解除幼年定下的“娃娃親”。除了要求退婚,鄧小平還在家書中表示,自己已經投身革命事業,不能回家了。這種言論,在舊中國封建思想濃厚的背景下無疑是驚世駭俗的,用鄧小平弟弟鄧墾回憶的話來說,鄧小平一是要求解除“娃娃親”,二是告訴家人自己參加了革命不能回家。這幾封家書,對於希望鄧小平學成歸來、光耀門楣的家人衝擊很大,而對於19歲的鄧小平而言,這些文字的背後,真實地吐露出他對革命的滿腔赤誠和對信仰的無比堅定。

二、

鄧小平與夫人卓琳相伴58年,卻鮮少用書信交流情感。早在1939年8月,鄧小平與卓琳結為革命伴侶的第四天,鄧小平就因為戰事匆匆趕赴太行山抗日前線,卓琳則留在後方的八路軍總部。在夫妻離別的日子裡,新婚的卓琳渴望多瞭解丈夫一些,便向鄧小平抱怨道:你是不是要經常給我寫信?鄧小平不解風情地問:我寫什麼?卓琳“開導”地說:寫寫你怎麼生活,你有什麼感想。鄧小平開玩笑地說:那好,我讓秘書寫個底稿,再印幾十份,一個月給你寄一份。聽鄧小平這麼一說,卓琳只好放棄了索要家書的“奢望”。

雖然鄧小平未給卓琳寫過浪漫的家書,但在1976年6月給卓琳寫下的一張便條,其中飽含的深情與惦念不比長長的家書少。

1976年,鄧小平又一次陷入政治困境,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4月7日下午,鄧小平、卓琳二人被轉移至東交民巷17號,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絡。其後,卓琳因角膜潰瘍住進301醫院,二人不得已分開,這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鄧小平夫婦唯一一次分開。住院期間,卓琳十分牽掛鄧小平的安危,她給鄧小平寫下便條,叮囑他千萬不要離開現在住的地方。6月10日,鄧小平致信汪東興並轉報毛澤東、黨中央,提出同孩子們同住或者首先允許他們來看望的要求。次日,毛澤東同意鄧小平來信請求。得到這個好訊息的鄧小平立即給還在醫院的卓琳寫了一張便條:“已批准我們同小孩們同住,在原處。孩子們是否全回,須同他們商量。幾天後才動,注意秘密。你既可見到孩子們,就不急於出院,把別的病也治一治。”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稱王不稱帝
下一篇: 雙面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