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忍辱一跪,是孫悟空最大的蛻變

[ 哲理故事 ]

作為一隻天生驕傲的猴子,孫悟空一開始是很要面子的。

誰不給老孫面子,老孫就會給他兩顆心,簡稱:懟。

天庭那幫老傢伙是最先不給孫悟空面子的。

堂堂一個美猴王,天庭看都不看在眼裡,站在高高的山岡上,眼皮子往上一翻,拂塵一揮:“那就給你個弼馬溫噹噹吧。”

後來開蟠桃會,社會名流悉數到齊,金碧輝煌的大廳裡觥籌交錯,神仙們端著高腳酒杯,輕抿慢品,談笑風生。結果這時候呢?孫悟空被安排在蟠桃園看桃子。感覺那些神仙是中產階級主人,而孫悟空是上門服務的農民工。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顏面掃地的孫悟空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擾亂蟠桃盛宴,後來再跟天兵天將大幹一場,偷吃太上老君金丹,踢翻八卦爐,然後從銅鑼灣殺到尖沙咀再一路殺到南天門,史稱“大鬧天宮”。

孫悟空就是這麼好面子,誰要是折了他面子,他就懟誰,火急火燎地懟,上天入海地懟。

但這麼好面子的孫悟空,在後面真正踏上取經路後,卻漸漸變得低聲下氣低三下四不那麼要面子了。

孫悟空經常放下面子去搬救兵。

你可能要說,這漫天神佛幫助悟空難道不恰恰是給悟空面子嗎?不是。有句話叫“不看猴面看佛面”,他們是給觀音如來面子,給孫悟空的是臉色,臉上可能還沾著眼屎。

孫悟空搬救兵,就是自認實力不濟,顯然是個丟面子的事。

但孫悟空還是放下了他重於百歲山的面子,一次次地搬救兵。而且,還到二郎神那兒去搬,因為他要請二郎神對付九頭蟲。

雖然兩人曾是死對頭,但孫悟空說話的語氣卻一點都不像仇人:“今因路遇祭賽國,搭救僧災,在此擒妖索寶。偶見兄長車駕,大膽請留一助,未審兄長自何而來,肯見愛否。”

你見過這麼畢恭畢敬、講話這麼文縐縐的孫猴子嗎?這分明就是孫子。

不光搬救兵,孫悟空還給妖怪磕頭。

唐僧被金角銀角抓了去,孫悟空化成小妖去騙九尾狐的幌金繩,來到九尾妖狐的洞府。

“老孫既顯手段,變做小妖,來請這老怪,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之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孫悟空接著深吸了一口氣,決定跪下磕頭。

孫悟空的膝蓋離地面越來越近,心裡很不情願,“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但他沒有停止下跪。

孫悟空的腰彎到平於地面還是不情不願:“苦啊!算來只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於人!”

雖然彎腰屈膝的每一步都深感屈辱,但最終,孫悟空眼睛一閉,膝蓋一落,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咚”的一聲磕倒在地。

孫悟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蛻變?為什麼從死要面子變得能放下面子了?

這要看他放下面子是為了什麼。

找二郎神是為了除妖怪;

給妖怪磕頭是為了救師父;

說到底,都是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

取得真經之後能怎樣?能成佛。

成了佛之後能怎樣?

成了佛,天上的神仙就會對他另眼相待。

成了佛,猴子猴孫才能在花果山共樂天真,無人欺負。

成了佛,就沒人再叫他弼馬溫、潑猴、猴頭。此後,他就只有一個稱呼,叫做鬥戰勝佛。

“成了佛,才會有真正的面子。”這就是孫悟空真正取經後明白的一點。

孫悟空曾經很要面子,卻沒有人真正給他面子。

就算他大鬧天宮威風八面,結果還是被壓在了五指山下,是個“罪猴”。

就算他吹噓自己怎麼身經百戰,還是被黑熊精嘲笑“弼馬溫”。

所以孫悟空知道了,別人不給你面子,你再懟也沒有用。別人不給你面子,有且只有一個原因:你確實還不值得他給面子。

孫悟空知道了,真正的面子,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去拿的。

但面子不是放在冰箱裡的水果,隨隨便便就能拿到。

面子是幹出來的。幹,就會伴隨挫折,屈辱,輕蔑,嘲笑,就會伴隨一次次請求,示弱,低頭,屈膝。

真正的面子,就是你一路放下小面子,憋著一口氣,幹成一件事,最終掙回一個大面子。

放不下小面子的人,永遠只會有小面子;放得下小面子的人,才能最終爭得大面子。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華服與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