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二八法則”

[ 哲理故事 ]

奧黛麗·赫本是許多人心中的偶像。1953年,她成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女演員,是那個時代最光芒萬丈的女演員之一。即使是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她仍然是僅有的15位贏得“表演界大滿貫”艾美獎、格萊美獎、奧斯卡獎和託尼獎的演員之一。

到了20世紀60年代。但後來的情況是她不再拍電影了。儘管才30歲出頭,人氣極盛,但從1967年開始,她就淡出了演藝圈,後來一共只有5次在影視中出演過角色。在接下來的25年裡,她不遺餘力地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該組織旨在為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的兒童提供食品和醫療保健。她先後在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做過義工。

關於赫本的故事,我們先說到這兒。下面我想談一談效率這個話題。

當我們說“高效率”時,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了更多的工作量。但是,前提是,做正確的事情。管理顧問彼得說:“沒有什麼比高效地做那些根本不應該做的事情更無用的了。”換言之,做得多並不代表有用,應該在正確的事情上有效率。

但什麼是“正確的事情”呢?最值得信賴的識別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帕累託原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二八法則”(又叫“80/20法則”)。這個法則提示了一種不平衡關係:80%的收穫來自約20%的努力,其他80%的努力只能帶來約20%的結果。例如,義大利80%的土地歸20%的人所有;或者,75%的NBA總冠軍是由20%的球隊贏得的。瞭解這個法則,你就不會盲目地將自己的財力、精力太多地分配給那些不能帶給你回報的事情上了。時常問一問自己:“是什麼因素讓20%的原因產生了80%的結果?”找到其中的原因,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質量。

把這個法則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例如,企業主可能會發現大部分收入來自少數重要客戶。根據“二八法則”,最有效的行動方案將是服務好這些少數人,並尋找與他們類似的其他客戶,不要在那些人數雖多卻不能帶來什麼收益的客戶身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二八法則”對工作效率的計算,是基於你過去所做的事情,最佳答案的得出取決於你以前的技能和現在的機會。其優點是:透過精確地找到合適區域,幫助你找到過去對你有用的東西,並在未來讓你用更少的努力得到更多好的結果。

然而,這個法則也有缺點。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再把話題回到奧黛麗·赫本身上。想象一下現在是1967年,處於事業巔峰期的奧黛麗·赫本,正在考慮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她有限的時間。如果她把“二八法則”作為決策的依據之一,她會發現一個明確的答案:多拍浪漫喜劇。赫本的許多受到好評的影片都是浪漫喜劇片,如《羅馬假日》《龍鳳配》《蒂凡尼的早餐》和《謎中謎》。她在1953年至1963年間主演了這4部電影;到1967年,她又出演了另一部,也大獲成功。這些電演吸引了大批觀眾,為她贏得了各種獎項,顯然是一條通往名利的大道。拍浪漫喜劇對奧黛麗·赫本來說意味著最有效率的生活。即使考慮到她有幫助兒童的願望,主演更多浪漫喜劇仍然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收入,然後將部分收入捐贈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然而,她沒有這樣做。她選擇了直接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從“二八法則”的角度來看,這就顯得很不明智。這便是“二八法則”的缺點:從來不會把一條新的道路看成是最有效率的選擇。如果你過分依賴此法則,你就不可能過上不一樣的生活,只能讓自己的未來更多地複製過去。也就是說,這個法則是為你的過去而不是未來做最佳化。

1967年,當奧黛麗?赫本放棄演藝事業,從事志願者服務時,工作效率一定不如從前。但30年後,她獲得了“總統自由勳章”,這是她不可能透過在浪漫喜劇中扮演角色能獲得的成就。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這一點。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曾在華爾街工作,並爬上了晉升階梯,成為一家對沖基金公司的副總裁,之後於1994年離職創辦了亞馬遜。如果貝佐斯在1993年應用“二八法則”尋找職業生涯中最有效的領域,就不可能去成立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因為這個法則會告訴他,在那個時候,無論是從經濟收益、社會地位還是其他方面衡量,最有效的途徑都是繼續從事金融業。

學習一項新技能、創辦一家新公司或進行任何形式的新冒險,一開始往往看起來都是低效率的,與做你已經熟悉的事情相比,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永遠不要指望“二八法則”會支援你作出新的選擇。然而,這樣的選擇並不意味著是一個錯誤。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