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智慧的途徑

[ 哲理故事 ]

人人都想成為一個智慧的人,如何才能夠獲得智慧?有人會想到這樣的話:“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了。”這句話道出智慧來自於勤奮。其實,勤奮只是獲取智慧的途徑之一。

許倬雲天生殘疾,手足畸形,直到6歲都不能動,7歲才能坐上椅子。兒時不能上學的他,卻在家中讀遍了喜歡文史的父親的所有藏書,其中不少是傳記,通讀之後,許倬雲從中得出獲取智慧的“八字箴言”:歷盡艱難,鍥而不捨。刻苦閱讀讓他進了大學,師從傅斯年,而且第二年便考了年級第一名。

讀博時,許倬雲研究的方向是《左傳》,在導師的指導下,他一頭扎進去,開始整理《左傳》的人物。透過思考把知識轉化為自己智性的一部分,知識才能成為智慧。而思考,就是組織知識和分析知識。

如何思考?並非傻傻地苦思冥想,那是多種知識的相互融通與碰撞。兒時的許倬雲在家中“雜讀群書”,廣泛而隨意的大量閱讀,為他後來的知識結構奠定了一個寬厚的基礎。大學時,許倬雲原本讀的是外文系,後又轉入歷史系,同時兼修了考古系和中文系,橫跨了四個系。他後來感慨道:“我從別的系中學的科目,得益良多。我撒網撒得很寬,有些有回收,而且可以觸類旁通,一些散在一旁以為沒有用的知識,後來都有了密切的關係。”獲取智慧,要不排斥一些“沒用”的知識。

許倬雲在芝加哥大學的第一堂課,就結識了一位美國學者柴勃爾。交談中,許倬雲向他討教:“作為一位留學生該如何讀書讓你觀察了。”此後,許倬雲在美國的生活無時不受他這句話的影響。不排斥“沒用”的知識,不僅要從書本中學,還要張開眼睛向社會學。社會知識讓你思考起來會更直觀,更生動,更鮮活。獲得智慧不僅要思考,還要善於思考,能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

許倬雲赴美求學上的第一堂課,是美國埃及學首席教授威爾遜先生講授的。上課時,威爾遜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不知道”.一個學期下來,一位日本學生問:“威爾遜先生,究竟我們知道的是什麼?”威爾遜答道:“我們知道的就是我們不知道。”這位日本學生聽後一臉茫然,以為老師在調侃他。而坐在一旁的許倬雲聽了後,卻“忽有所悟”:“悟出了一個關閉型文化與一個開放型文化的區別:前者只追尋答案,後者則是追尋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固是誠實的態度,到底還須以’知道自己未知為前提的。”“知道自己未知”,才能讓自己不斷去探索,不淺嘗輒止,不滿足於一知半解。在獲得更多知識時,也讓自己能獲得更多智慧。

一個智慧的人,就會有崇高的人格,比如“嚴守學術規則,扞衛學術尊嚴”“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等,為了真理、學術規則,不怕得罪任何人;一個智慧的人,是一個懂得生活真諦的人。“自己反省八十之年,夠用是富,不求是貴,少病是壽,淡泊是福,知足是樂,有這種生活,夫復何求!”許倬雲在八十多歲時這樣說。

一個殘疾之身,卻成績斐然,成為學術大家,且能夠活到超過九十歲的高齡。找到獲得智慧的途徑,也就能得到智慧給人最好的饋贈。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把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