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食材

[ 哲理故事 ]

食材,千變萬化。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性格。

善烹者,首要之務便在於瞭解食材的性格。每種食材,都會有自己的外表,替自己說話。色,顏色;味,氣味;質,質地。綜合起來,便成了食材之“品性”。

有的食材,性格簡單。諸如大白菜,貴在鮮嫩。水煮,涼拌,就能把鮮嫩凸顯得淋漓盡致。這樣的食材,性格簡單,烹煮之法也當以簡單為要。

這就像一個人,簡簡單單,純純粹粹。該怎麼和這樣的人相處,才能人盡其用?以簡單之法,對簡單之人。如此一來,才能凸顯原味,盡顯本性。

可有的人,在俗世中打滾久了,偏偏喜歡化簡為繁。簡單的人與事,在其眼中,就成了不簡單的錯綜複雜。單純成了障眼法,而背後的雲遮霧罩才是應當警惕的。於是,這樣的相處,就像一鍋簡單的好菜,卻被煎炸爆炒等複雜程式,烹成了四不像的菜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一鍋好菜被煮了個稀爛。

也有的食材,性格複雜。就像肉,有肉的香,卻也少不了腥羶。怎麼辦呢?各種烹煮之道,為的無非是揚長避短,突出肉的香,而去其腥羶。

更多的人,就像性格複雜的食材,優點鮮明,缺點也沒法忽視。與這樣的人相處,如同處理一道性格複雜的食材,人都容易犯一刀切的錯誤,把優點與缺陷截然分開,對缺陷窮追猛打,而不顧其與優點相生相依的關係。於是,到了最後,磨滅了缺陷,卻也讓原本的優點衰減得近乎寂滅。

一道美食,烹調是否得宜,在於主次。主者,是食材的原味;次者,是其弊端。一個人,亦是如此。與其相處之中,保其本味才是主要;避短,則要適度,否則便適得其反。

補充糾錯
下一篇: 猱吃虎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