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莫大於不知足

[ 哲理故事 ]

俗話說“知足常樂”,可是古今中外反其道而行之者卻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知易而行難。嘴上隨時可說,但心上此關難過。

《莊子·則陽》中講了一個“蝸角之爭”的故事,“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說的是蝸牛的兩個觸角上分別居住著兩個國家,左觸角名觸氏,右觸角名蠻氏,它們經常相互爭奪土地,連年爭戰,伏屍遍野,血流成河,勝者一方追殺了半個月才撤兵而回。

想象之大膽,聯想之奇特,內涵之豐富,寓意之深刻,真令人拍案叫絕。才多大點兒地方,多大點兒利益,卻能掀起滔天巨浪,原因何在?其實,不論大小,只要它的物慾在膨脹,貪念在瘋長,就不會有一日的平靜。故而哲學家老子才嚴肅告誡:“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一個“貪”字,其禍大焉。

春秋時期的智伯對土地永不滿足,他先強迫韓康子割讓一塊封地給他,接著又逼魏桓子割地。這兩家都向智伯低了頭,這使他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又要求趙襄子割讓土地。趙襄子不肯,智伯便脅迫韓、魏兩家一同討伐趙襄子。忍無可忍的趙襄子最終與韓康子、魏桓子聯合起來,共同滅了智伯。

唐朝,可謂位極人臣,可他卻不知足,更不知止。他獨攬朝政,排斥異己,植黨營私,貪財納賄,別墅冠絕百官,府邸豔姬如雲。唐代宗念其任相多年,不忍看他不能善終,於是單獨召見,苦口勸誡,可他仍執迷不悟,終至傾覆,不止全家賜死,還連累父祖,被開棺棄屍。

據《新唐書》記載,抄沒其家產時,僅價格昂貴的胡椒就有八百石,經過測算,相當於現在的64噸,這些胡椒即使他全府上下天天吃,也要吃上若干年。清人丁耀亢對此十分不解,他說:“人生中壽六十,除去老少不堪之年,能快樂者四十多年耳。即極意溫飽,亦不至食用胡椒八百石也。惟愚生貪,貪轉生愚。黃金雖積,不救燃臍之禍,三窟徒營,難解排牆之危,事於此儕,亦大生憐憫矣。”一句話,這是個可憐又可悲的愚蠢之人啊!

俄羅斯有一篇著名的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我國也有一篇影響極為廣泛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傳說,主題都是一個,即“禍莫大於不知足”。古今中外無數的教訓證明,貪得無厭,永不知足,永不知止,不但會一敗塗地,甚至還可能丟掉身家性命。

當然,對此有著足夠清醒的智慧之人也不少,莊子就苦口婆心地勸誡道:“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墨子則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隋朝大儒王通,特作《止學》,告誡世人水滿則溢、月圓則缺,凡事別走極端,要懂得適可而止。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懂得知足、知止或許沒有什麼輝煌的成就,但至少不會身敗名裂。清人曾國藩一生奉行“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原則,他常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

明代胡九韶是個明白人,他的家境並不富裕,但卻很感恩上蒼賜給的清福。妻子笑他:“三餐都是菜粥,哪裡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正色說:“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全家人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家中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需要指出的是,知足知止,並非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的同義語。我們在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上,就該不懈攀登,永不止步;在學習上,就要日日新,又日新,天天向上;在工作上,就要勇於爭先,永不滿足。知足知止,也並非要做清教徒、苦行僧,只是在“欲得”這個問題上,不能太過,要有知止當止的意識,否則人的私慾就會無限膨脹,就會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最終害人害己。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四等馬與四等人
下一篇: 懂得讓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