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家徐渭在《風箏詩》中寫道:“江北江南紙鷂齊,線長線短迥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任騎牛弄笛兒。”詩句把放風箏的情景描繪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徐渭不但寫《風箏詩》,更愛放風箏。
有一次,楊柳垂青時節,屋外大家都在放風箏,徐渭放下了紙筆,也拿著風箏出去了,來到不遠處的靜園,這裡已經有很多人在放風箏了。可是奇怪的是大家都擠在靜園的一側,那密密麻麻的風箏線,似乎隨時都可能絞成一團。
徐渭感到很奇怪,為什麼大家寧可讓靜園的另一側空著,卻要傻傻地擠在一堆呢?旁邊有很多人看著指指點點,徐渭問這些圍觀的人,圍觀的人也說不清楚,不過都說自己上去就不會,等等,嘲笑的意味很濃。
徐渭也感覺好笑,就不問了,他來到中間的空地上,開始放風箏,風箏很快飛起,徐渭開始放線,因為風有些大,徐渭要費力地控制著風箏,不住地後退拉扯風箏,終於,自己的風箏和大家的風箏一樣,飛得那麼高、那麼遠。
當徐渭看四周的時候,自己竟然也擠在場子另一側的人群中,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有這樣的力度,控制住那麼高、那麼遠的風箏。
當我們嘲笑別人無能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局外人,當我們也是參與者的時候,才會驚奇地發現,我們是多麼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