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鶴山市的東北部,有一座瀕臨西江、沿江而建的古勞鎮。古勞鎮始建於宋嘉定年間,當時,每年一到汛期,小鎮就會遭到洪水的侵擾。
明洪武年間,古勞鎮遭遇了一場特大洪澇災害,莊稼被毀,村莊被淹,百姓流離失所。目睹家鄉的慘狀,古勞人馮八秀坐不住了。他想:只有修建一條足夠堅固的堤壩才是安身立命的長久之計。可是,堤壩屢建屢塌,是何緣故?
透過幾次觀察堤壩被沖毀的情形,馮八秀得出了一些結論。有一回,古勞鎮又下起暴雨。馮八秀冒著風雨出門,來到西江旁察看水情。他看到,上游一些樹枝、樹葉被暴雨衝下之後形成了一道彎彎曲曲的水線。他迅速跑回村中,讓村民把所有的穀糠積累起來背到江邊,倒入水中。過了一會兒,漂浮在水面的穀糠形成了一條長長的“道”。馮八秀一邊組織大夥兒在穀糠停留處插下竹竿做標記,一邊大聲說:“待洪水退後,我們就可以在竹竿的位置修建堤壩了!”
“這是什麼原理?”村民們感到不解。
馮八秀說:“之前我們的堤壩都是直面湍急之水修建,選的點完全錯了,所以一衝就被沖毀了。現在我們要逆向思維,在水流潺湲的地方修建。剛剛我讓大家撒穀糠,目的就是為了找出水流最緩的地方。”
村民們恍然大悟:“對呀!穀糠重量極輕,能夠停下來的地方水流一定緩!”
果然,在撒過穀糠、插過竹竿的地方修建起來的長達十多公里的堤壩,再也沒被洪水沖毀過。600多年來,這個大堤一直默默守護著古勞鎮的安寧。它以它的長久存在啟迪著後人:凡事都要多想一步、巧思一分,只有善於觀察、靈活變通,才能收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