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請了一桌人吃飯,餐館經理過來打招呼,聽出朋友下禮拜要再請一桌,而且是同樣的菜式。“為什麼不一次請兩桌呢?”我好奇地問。“因為機遇不同。”朋友說,“今天請的都是檯面上的,得意的、有錢的。下禮拜請的都是臺下的,失意的、比較窮的。”“何必這麼分呢?”我笑說。“為了避免尷尬,失意人夾在一群得意人之間,感覺很不好。不如讓失意的一群人談失意,得意的一群人說得意,同樣人吹同樣的調!”
小時候常聽母親說她早年在上海,為了讓人瞧得起,做人可真難:“那時候的上海人,就算出去借錢,都得穿得體面,坐黃包車過去,還得備上一份好禮。你去跟有錢人借錢,先得顯得有錢,不是借,是調頭寸;不是缺,是正堆金山,只缺那麼一小塊金磚。要是稍稍露出失意的樣子,人家躲你還來不及呢!”
得意人前別談失意事。談也沒用!你為什麼談自己的失意?是想爭取對方同情,幫幫你、借你點銀子嗎?對不起!得意人正得意,他可能忙得沒時間聽你訴苦,還唯恐他的好運被你帶衰了。他也可能是從失意中過來,他失意的時候你在哪裡?你伸過援手嗎?
同樣道理,失意人前也別談得意事,如果你懂得做人,甚至得在失意人前裝作自己也不如意。人家跟你嘆氣,說他孩子多不爭氣、多叛逆的時候,你能說自己孩子才考了三個滿分,就要上重點學校了嗎?你或者揀壞的說:有一陣子,自己孩子的成績也一落千丈,頭痛了好久。
再說個故事: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主人站在電梯口迎接,才見面寒暄,他就在唇上比了個手勢要我小聲,後來才知道他的鄰人正居喪。當有人出殯的時候,你能興高采烈地看熱鬧嗎?就算自己正有興奮的事,為了禮貌也該收斂,所以在西方遇到出殯,許多戴帽子的人都會把帽子摘下。
我們常說要雪中送炭,別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是對失意人,錦上添花是對得意人。即使只對失意人,都同時可以有“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兩種考慮。舉個例子,當你聽說朋友得了重症,第一時間趕去探望,你很急很趕,沒帶禮物,對方不會怪你,只會感念你的情。而且你越是“大忙人”“得意人”,你的“立即前往”越令人感念。對方剛生病的時候,可能探視的人一堆。但是兩個月過去,多半的人都已經去過,禮貌到了,不再問訊息,如果你還能常關懷,並且在別人的花籃都凋零之後,送一籃新鮮的過去,不是雪中送炭嗎?
得意人前別談失意事,失意人前別談得意事。同樣道理:你在得意時得罪的朋友,很難在失意時挽回,就算你失意之後發現自己以前錯了,去向那朋友道歉,只怕對方也不會念你的情。
世上每個人都可能跌倒。好手好腳,只因為摔疼了,就趴在地上哭,是不容易得到同情的。登高必自卑,得意人都可能失意過,所以失意時除了交失意的朋友,更要自己努力,別一心盼得意人的憐憫,乞憐只會讓人看不起。
人不可忘本,尤其不能忘掉早年穿一條褲子的兄弟,當你有一天得意,千萬別不理以前的窮哥們兒。就算他們不願高攀,躲著你,你都得放低姿態,脫下華麗的外衣,回到當年平凡的你。
在得意人前可以擺場面、不輸陣;在失意人前能夠有寬厚、不忘本,做到這兩點,做人最少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