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 哲理故事 ]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分寸,一旦過度,必是災禍。

距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誡世人:“不遷怒,不貳過。”

聰明的人,在遭遇不順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抱怨或是發怒,而是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想對策解決。當我們做好了坦然接受的準備,所有的不幸也都不再可怕。

在明朝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奉命去緝拿寧王,可沒想到他順利擒獲寧王之後,竟招來奸臣的嫉恨。

宦官張忠、羽林軍許泰率領的軍隊進駐南昌一帶後,為了爭奪功勞,故意挑釁王陽明,對其百般辱罵,然而王陽明沒有任何動作。

王陽明說:“憤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

平時在小事上加以注意,磨鍊自己的內心,換位思考,保持中立,不偏激不憤怒。久而久之,人自然就有一份安靜祥和的氣質了。

平時憤怒上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紓解,千萬不要憋著。跑跑步,聽聽音樂都是很好的辦法。如果暫時無法控制,那就先讓自己離開現場,再作打算。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你我皆凡人,整日奔波,為的是一份體面的收入。但是如果不懂得適可而止,只能被慾望迷惑,被利益挾裹。

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人心有限,慾望無窮,如果不懂得剋制自己,只能成為慾望的囚徒,永遠無法解脫。

《道德經》裡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放下貪慾,不要什麼都要抓在手裡,懂得知足,懂得放下,人生可言。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一切都不存在。許多人天天加班,三餐不規律,熬夜應酬,身體嚴重透支。等到年紀大了,身體就開始扛不住了,天天得往醫院跑。

蘇軾在擔任杭州太守的時候,工作繁重。他常常在高山的亭子中辦公,辦公之後,一定要小酌一杯,看看滿山風光,找個蔭涼地睡上一覺。

再多的工作也不能打擾他的休息,再多的公文,也不能影響他的興致。

天大地大,健康最大。忙中有閒,勞逸結合才是健康之道。

《呂氏春秋》裡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

人生也是如此,忙中需要有閒,但是也不能太閒。閒,是福氣;太閒,是災難。

康熙家訓中有一段話:“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

人性本身好逸惡勞,而實際上,只有在勞動之餘,一個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安逸;如果整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那麼他感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無聊。一直無所事事,意味著他們將來也沒法吃苦耐勞,做不出什麼大事。

“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矣。”天道運動晝夜不息、週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

人生有尺,好在適度,誤在失度,壞在過度。只有把握好人生的尺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慾望,平衡工作和休息,人生才能進退自如,過得幸福而從容。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看清與看輕
下一篇: 嘴欠毀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