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作《五箴》,引文寫了這麼一段話:“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餘生三十有八年,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大意是說,人最怕的是不知自己的過錯,即使知道了又不能改,是沒有勇氣的表現。我今年38歲了,髮根漸漸發白,晃動的牙齒掉得越來越多,沒有從前那麼聰明,而道德修養卻有負初心,這不是明擺著成不了君子要墮落為小人嗎?
蘇軾在《上皇帝書》中也有類似的見地:“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聽之,驚喜過望,以至感泣。何者?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蘇軾在知道他冒犯陛下後,陛下不只赦免了他,還能聽取他的意見,自是大喜過望,以至於感動得失聲哭泣。為什麼?在他看來,陛下改正錯誤毫不吝惜,聽從善言就像水流向低處一樣迅速自然,這是堯、舜、禹、湯時代十分努力去追求的,但到了秦、漢之後能做到的就只有陛下一人了,怎能不教人感念叢生?
知過改過,先哲賢能是非常注重的。《周易·益·象傳》有“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之句;北宋哲人李覯《易論第九》也有“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之說;明朝理學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訓》裡,結合自身經歷和畢生學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改過之法,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過錯,關鍵在於正確認識和對待過錯,改過從善。古往今來,先哲聖賢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為他們有“聞過則喜”的高風亮節,“知過不諱”的坦蕩胸襟,“改過不憚”的知恥後勇。“知是改之始,改乃知之成”,這樣的正向交匯、相輔相成,利己利人。
知過還須思過,思過方能鼓起勇氣去改過。有“過”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處於混沌狀態中,無知無覺。《禮記·中庸》有云“聞過而終禮”,即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過錯,就會開始掌握行為規則,最終到達知禮識禮的境界。知過源於自省、納諫,絕不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智慧尺度。
“過而不思,其過愈顯;過而思之,思而改之,善莫大焉。”思過是對自身的一種審視,也是調節,是不斷地糾正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和昇華人格品質的過程。思過要有悔悟之念、明理之心,要從內心深處看清自身的過失。
思過是為著更好地改過,知過能改,方為勇者。心學大師王陽明說:“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改過,不是說說而已,真心改過,就得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絕不能藏著掖著、捂著蓋著、虛著飄著、慢著耗著,否則,到最後“病入膏肓”,再想改就晚了。
還是了凡說得好:“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換句話說,改過遷善,難能可貴。總而言之,改過是一種需要付出勇氣的行動,容不得半點僥倖之心,也不能有一絲一毫“過得去就行”的心態。真心改過,就要以坦誠之心去面對自身的過失,將“知過”之智過渡為“改過”之勇,方能近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