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少者”

[ 哲理故事 ]

曹操子嗣眾多,但真正有能力接班的也只有大兒子曹丕和三兒子曹植。兩人明爭暗鬥,曹植才華橫溢,一開始就佔據了優勢。當曹植在滿朝大臣面前口若蓮花,侃侃而談的時候,曹丕卻低頭沉默,誰讓自己的才華不如人家呢?但後來,一件小事讓曹操打消了立曹植為接班人的念頭。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到路邊送行。曹植當眾為曹操吟誦起自己寫的一篇詞賦,歌頌父親曹操如何英勇蓋世厥功至偉。文章璧坐璣馳,辭藻華麗,曹操聽了心裡十分舒暢。這時,只見曹丕“泣而拜”,一句話也不說,跪在地上只是哭,不捨與牽掛之情溢於言表。曹操大為感動,辭藻再華麗的文章有什麼用呢?作為父親最珍視的還是兒子對自己的留戀和關懷啊。曹丕用最簡單、最質樸而且成本最低的方法,贏得了父親的好感。

《弟子規》有言:“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了我們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的關鍵是要恰到好處,所謂笛要吹到眼兒上,話要說到點兒上。

諸葛瑾是孫權手下的大臣,平時話不多,但常常在緊要關頭,憑几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孫權誤解,要被殺頭。眾人紛紛向孫權求情,孫權面沉如水,均不鬆口。只有諸葛瑾在旁一言不發。孫權問道:“為什麼子瑜(諸葛瑾字子瑜)不說話?”諸葛瑾說:“我與殷模一樣,也是家鄉遭遇戰亂,在九死一生中才得以投靠於陛下。如今殷模辜負了陛下的恩德,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短短几句話,就讓孫權想起了殷模不遠千里來投奔自己,即使犯有小錯,也罪不至死,於是就赦免了他。

作家蘇芩說過這樣一段話:“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講有分量的話。”正如古訓所說:“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口才好的人,絕不是那些說話多的人,而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