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陽城原來不叫鎖陽城,最初它叫苦峪城。為什麼叫鎖陽城了,這跟唐朝名將薛仁貴有關。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命太子李治和名將薛仁貴徵西,一路所向披靡,外寇望風而逃。唐軍乘勝追擊,追到了瓜州南部的苦峪城。
據守在苦峪城的哈密國統軍元帥蘇寶同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他知道薛仁貴的厲害,明白不能與唐軍爭鋒,便決定不輕易和唐軍交戰,要避開唐軍鋒芒。
這天,他探得唐軍離苦峪城不遠了,便命部下全部撤出苦峪城,到城外山中掩藏起來,留給薛仁貴一座空城。
唐軍到了城下一看,怎麼城上沒有動靜,連人影也不見,都很奇怪。又見城門大開,裡面也不見人影。起初以為城中有情況,不敢貿然進城。薛仁貴派人進城小心探察,才發現是一座空城。唐軍將士以為是敵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逃了,就進入城中安營紮寨。
蘇寶同見唐軍中計進了苦峪城,一聲號令,哈密國軍隊將苦峪城團團圍住。唐軍得知中了計,幾次要突圍都被弓箭射了回去,死傷了許多兵士。哈密國軍隊也幾次攻城,唐軍奮力守城,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兩軍呈現相持狀態。
圍攻不克,蘇寶同便想用“困”的辦法來困死唐軍,不戰而勝,不攻而克。他斷絕了城內外的交通往來,不許百姓客商出入,從而斷絕了唐軍的糧草供應。同時,令部下用羊毛繩絆著砂石、羊毛口袋裡裝上沙子截斷了黑水河(古代流經苦峪城,現已乾涸),迫使黑水河改道。他想:只要斷了糧草和水源,就能把唐軍困死城中了。
城中的唐軍斷了水源,糧食也快用完了。士兵們飢渴難忍,只得殺馬充飢,後來戰馬也殺光了。他們掘井取水,可掘了很深也不見水。士兵們忍著飢餓堅守著城池。苦峪城隨時都有被攻擊的危險。即使敵人不攻城,如此下去,唐軍必定被困死城中。
老將程咬金奉薛仁貴之命乘夜深天黑,敵人疏於防備之時衝出重圍,去長安搬救兵。可千里迢迢,救兵何時才能到呢?
苦峪城中已經完全絕糧斷水了。體弱的將士已經倒地不起,體格強壯的將士也搖搖擺擺欲倒地不起了,一些傷員和一些體弱計程車兵已有餓死的。苦峪城危在旦夕。
薛仁貴每天都在城關朝東方眺望,可哪裡看得到救兵的影子呢!“莫非天要亡我於此孤城之中?”薛仁貴有點兒灰心了。
一天,一個士兵實在餓極了,便不顧一切地把遠處地上一棵像棒子一樣的紅色植物拔了起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塞進嘴裡就大嚼大咽起來,那東西又脆又甜,只是有些澀,那士兵不一會兒就吃飽了肚子。因為地上到處都是這種東西,吃飽了的那士兵突然害怕起來,擔心這東西有毒。結果一夜過去那士兵並沒有死,連一點兒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大家全知道了,紛紛去採食。薛仁貴知道後,舉起一根仔細觀察,說:“這真是救命的神物啊!”
苦峪城中到處都是這種東西,而且這種東西隨採隨長,又能充飢,又能解渴,而且可以滋補身體。
過了好多日子,蘇寶同想,城中斷水斷糧已經很久了,想必一定全都困死了,就下令攻城。薛仁貴將計就計,令唐軍按兵不動。哈密國隊軍見城中沒有什麼動靜,就放心爬上城來,以為苦峪城已經被他們圍成了一座死城了。
正當敵人放心大膽地爬至一半城牆的時候,城上唐軍木石俱下弓箭齊發,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累累屍陳無數。這時,程咬金也正好帶援兵趕到了,內外夾攻,打得敵人丟盔卸甲四散奔逃。敵人不敢相信,圍城幾個月,城中斷水斷糧,唐軍竟然還一個個生龍活虎,疑是天神相助,更加不敢與唐軍作戰,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奔逃而去。連程咬金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出城救援時城中已斷水斷糧,這幾個月過去,元帥和城中兵將怎麼愈發精壯了,個個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絲毫看不出飢色來?忙問薛仁貴,薛仁貴告訴了他,並讓士兵拿過一根鎖陽給程咬金品嚐,程咬金連連稱讚:“好東西,好東西!簡直是神物!呸,好東西!呸!神物!呸!”你知道是啥?原來程咬金吃爽了口,下半截鎖陽連皮都顧不上刮就吃下去了,皮上有沙,程咬金只得“呸呸”連聲,吐掉嘴裡的泥沙。
“鎖陽”把唐軍從困境中解救了出來,人們便把苦峪城改名為“鎖陽城”。
隨著歷史也千百年來在瓜州大地流傳著,一代接一代,家喻戶曉。
現在當地還有“三九三,挖鎖陽”的習俗。鎖陽城周圍的土質呈黃褐色,土質疏鬆肥厚,為鎖陽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裡生長的鎖陽肉質肥滿,藥用價值高,因此,每逢冬春季節,當地群眾爭先恐後地到這裡採挖鎖陽。
從冬至那天數21天,第21天那一天就是三九三。因“三九三”的鎖陽質量好,有賽人參之說,故在“三九三”挖鎖陽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