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濺美人裙

[ 民間故事 ]

(一)

深秋的一個清晨,宋高宗走出臨時搭建的行宮,見院中菊花盛開,不禁龍顏大悅,於是命隨行太監取來筆墨,欲龍飛鳳舞一番。哪知剛鋪開宣紙,國子監史浩匆匆來報,淮陽失守。宋高宗大驚,拔腿就往馬廄跑。皇上這一跑,太監宮娥全跟著跑,一時間亂作一團。

能不跑嗎?金兵金將宛如索命無常,天天跟在屁股後窮追猛打,直搞得堂堂一國之君從登上皇位那天就沒幹別的,淨撒丫子逃命了。唉,這樣的日子何時是頭?史浩嘆口氣,又跑向後宮抓住一個小男孩的手就走:“伯琮,快跟叔父走!”

這個小男孩名叫趙昚,初名伯琮,是秀安僖王趙子偁的兒子。因父親常年帶兵征戰,他一直跟著一大幫皇親國戚屁顛屁顛地東奔西逃。不料,趙昚站著沒動,道:“史叔父,你看。”

扭頭望去,只見一老年宮女正趁火打劫,搶奪一個小女孩的包裹。小女孩看上去也就七八歲光景,長得乾乾瘦瘦,死死抱著包裹不放。老宮女急眼了,抬腳踢翻小女孩,奪過包裹後溜之大吉。趙昚掙脫史浩跑去,扶起了嗚嗚直哭的小女孩:“給,她搶了你的東西,我把這個給你。”

是一塊紅潤透亮的玉璧。史浩緊跟著跑來,一手牽起趙昚,一手拽起小女孩衝向行宮側門。恰恰這時,忽聽一聲慘叫傳來。

是皇上的動靜!史浩頓覺心頭一緊,脫口大叫:“侍衛,快去保護皇上——”

晚了,宋高宗出事了,且是堪比天大的大事!

得知淮陽城失守,宋高宗要不慌才怪。因為駐守淮陽的,正是平寇左將軍韓世忠。如果連他都被金將粘罕打得一敗塗地,還能有誰阻擋得住金兵?要逃命,四條腿肯定比兩條腿快。情急之下,宋高宗也沒用太監幫忙,一個箭步便竄上了馬背。馬背上沒搭馬鞍,大馬又受了驚嚇,咴咴嘶叫著蹬踏前蹄,猛地一顛!

也便是這一顛,皇上的龍根受到重創,從此只能開花,不能結果!

“胡說八道!來人哪,把這個一派胡言的庸醫拉下去,給朕剁了!”話說這日,做過診查,宋高宗不由得暴跳如雷。御醫嚇得雙腿一哆嗦,跪倒在地:“皇上,這是事實哇。您砍了臣若能換來龍根,臣甘願被您剁上一千刀。”

要知道,宋高宗唯一的兒子元懿太子在3歲那年就已夭折,直系的孫男嫡女也在靖康之變後被金人盡數擄走。如今,皇室連個繼承人都摸不著,哪還有臉去見列祖列宗?宋高宗越想越窩囊,禁不住放聲悲哭起來。

(二)

一連十餘年,南宋王朝被金人攆得就像喪家犬,難得片刻安寧。打不過,總逃也不是辦法,那就議和吧。這天午後,宋高宗正和已升任參知政事的史浩在後花園下棋解悶,太監來報,說出使金國的使臣劉大人要求覲見。

“宣。”宋高宗急道。很快,劉大人被帶進了後花園。宋高宗迫不及待地問:“有沒有好訊息?快講。”

好訊息沒有,壞訊息倒不少。劉大人戰戰兢兢道出一個驚天秘密:開國之君宋太祖轉世做了金高宗,要回來爭奪皇位!

純屬妖言惑眾!就算宋太祖輪迴投胎,他是個漢人,又怎會投到金人的肚子裡去?宋高宗勃然大怒,一腳踢翻棋盤張口要罵,劉大人卻從懷中取出一幅金高宗的畫像。只一眼,宋高宗便驚得嘴巴大張。

可不,這金高宗活脫脫的就是當年叱吒風雲的宋太祖趙匡胤!

這事也太匪夷所思了吧?史浩思忖片刻,讓劉大人退下後說道:“皇上,臣有個主意。”

“唉,連太祖都來為難朕了,你還能有什麼好主意?”宋高宗沮喪地回道。

“想當年,太祖歷盡艱難,才打下這一片大好江山。他身有子嗣,可還是將皇位傳給了皇弟。臣以為,只要皇上你師法太祖,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後人,太祖如此開明,又怎會來興師問罪搶龍椅?”

聽史浩這麼一說,宋高宗連呼好主意,立即昭告天下,也要來個大公無私,從趙家子孫中海選繼承人!

聖旨一下,四海轟動。聽說過選美選妃選縣官的,這選天子還是頭回遇上。既然是選,湊熱鬧去,說不定天上真就會掉下塊餡餅來。一夜之間,甭管正統偏門,皇族平民,足足有三千多趙姓男子呼啦啦擠進了皇宮。雖說龍椅沒尖沒稜,卻也不是誰想坐就能坐的。第一輪選拔,單看長相就扒拉掉一大半。皇上乃九五之尊,口眼歪斜、瘸腿踮腳等有損國體者,必須遠點走著。挑來挑去,到最後只留下一胖一瘦兩個年輕俊男:身材清瘦的是趙昚,稍胖的叫趙琢。趙琢原名趙伯玖,是宋高宗的養子,自打入宮那天起就深得高宗生母韋太后的歡心。

接下來,宋高宗只要來個二選一,這繼承人的難題就解決了。可是,終選名單呈上去,卻如泥牛入海般沒了音。更奇怪的是,差不多有半年,眾臣想見宋高宗一面都難。

且說這天上朝,眾臣又等了個空,悻悻而歸。史浩犯了悶,私下找到內侍太監,悄聲打聽皇上近來在忙什麼?還能忙啥?忙正經事唄。太監擠眉弄眼一樂,史浩恍然大悟:皇上不死心,日日夜夜忙著下種造人呢。

皇上啊皇上,您的種子全是癟子,種多少也出不了苗啊。再耽擱下去,萬一宋太祖投胎轉世的金高宗真打過來,那可就壞菜了!念及此,史浩一咬牙,帶著幾位重臣闖進了內宮。

果不其然,君臣一見面,就見宋高宗神情委頓,明顯是勞累過度所致。史浩跪拜道:“皇上,太子人選已經確定,懇請皇上早下聖命。”

想必是回回下種、回回顆粒無收的緣故,宋高宗重重嘆口氣認了命:“宣趙琢和趙昚進來吧。”

“立太子可是國之大事,你不再和各位大人合計合計?”史浩問。宋高宗擺擺手道:“太后和朕的想法差不多,就不用再議了。”

史浩一聽,暗暗叫苦:韋太后和宋高宗的意見是立察言觀色會來事的趙琢為太子,而眾臣的意思是推選宅心仁厚的趙昚登龍位,意見相左,得聽皇上和人家老孃的。胳膊再粗也拗不過大腿啊,這可如何是好?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羿射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