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御史“贈畫”

[ 民間故事 ]

明朝天順八年初冬,姚綬奉旨以監察御史身份巡視兩淮鹽務。

風塵僕僕的姚御史剛巡視到揚州,就遇到了一件讓他措手不及的為難之事。

這一天,姚綬剛踏進地方官員為他準備的下榻之地,便有一人滿臉堆笑地進來:“姚兄,好久不見!”姚綬覺得這位不速之客有點面熟,但一時想不起來,出於禮貌,拱手問道:“這位先生看著面熟,實在想不起是哪一位……”

來人滿臉堆笑地說:“我叫張順水。姚御史,我們是同鄉,都住在大雲寺旁,小時候曾在一所私塾裡求學,還經常一起到蓉溪裡玩水。”

姚綬聽他這麼一說,恍然想起來是有這麼一位發小。

他鄉遇故人,一番寒暄之後,張順水說出了自己冒昧前來拜訪的緣由。

原來,張順水幾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便無心仕途,跟著親戚出去做生意。後來在揚州城的繁華地段開了一間小酒館,本來生意還不錯,可最近兩淮流域鬧水災,揚州城裡湧進不少流離失所的饑民,酒館三天兩頭被這些饑民騷擾,搶吃的、砸東西,經營難以維持。當聽說姚御史來了,他就想請姚御史幫個忙,讓小店擺脫眼前的困境。

姚綬非常同情這位同鄉的遭遇,但他身為朝廷命官,初來乍到,不方便直接插手處理地方事務。

想到這裡,他面露難色,說:“我剛到此地,人生地不熟,一時可能幫不到你,待日後再做打算。”

張順水馬上介面說道:“不用日後,姚兄現在只要揮揮手,就能幫到我。”

“此話怎講?”姚授一臉疑惑地問。

“姚兄的字畫與政績一樣,有口皆碑,小店如能求得一幅,掛於大堂,那些流民看見後,肯定會有所收斂。”

張順水一邊說,一邊招呼門口的隨從進來,把一隻箱籠放在桌子上。他誠懇地說:“我這裡已備好筆墨紙硯,勞煩姚兄,為愚弟揮就一幅字,以解眼前之困。”

姚綬看著桌上的文房四寶,有點為難,以前喜歡字畫,也曾寫寫畫畫,只當是一種消遣,一般不隨便贈人。今天這位同鄉來索畫,總覺得有一種被利用的感覺。

正猶豫間,張順水已磨好墨,鋪好宣紙,並把一支毛筆遞了過來,懇切地說道:“姚兄,不必為難,簡單畫一幅就行了。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姚綬不由自主地接過了畫筆,騎虎難下,仔細一想,不管怎樣,同鄉要畫的目的是想保小酒館的太平,也不是壞事。他略一思索,畫了一幅仿元代畫家吳鎮的《竹石圖》,並按張順水的要求在畫作的落款處題上“同邑順水先生囑畫,姚綬”,還蓋上了自己的常用章。

張順水接過畫,連聲稱讚:“姚兄好筆墨,大恩不言謝,改日再設宴為兄接風。”說完便轉身出門而去。

姚綬拱手告別,發現文房四寶還在桌上,馬上追出來叫住張順水:“張兄,你的文房四寶忘拿了。”

“你留著用吧,我家還有,都是些不值錢的東西。”說完他便頭也不回地匆匆離去。

姚綬遇事謹慎,馬上檢視筆墨紙硯是否有問題,檢查了一番,發現都很普通,只是那個硯臺看上去有些年頭了,但也不是特別精緻,確實不值幾個錢。

這時,姚綬又想到那個裝文房四寶的箱籠。前幾天,有一個鹽商給他送來一筐自家種的土特產,卻在筐底鋪滿了金條,被姚綬一頓痛斥。

姚綬馬上把箱籠翻了個底朝天,結果沒有發現金銀珠寶之類值錢的東西。此時姚綬感到有點內疚,覺得自己錯怪了這位同鄉。要是這幅畫真能幫到同鄉,也算是做了一件行善積德的好事。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畫蓮
下一篇: 悲情佟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