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智年輕時在工廠工作的那幾年,常常乘單位的小車去市外辦事。當時,開小車的司機是位老師傅——劉師傅。
這位劉師傅有一個特點:能說、愛嘮叨。
他凡是遇上什麼事兒看著不順眼了,就忍不住說道幾句;或者對某件事兒、某個人有了感慨,也得即興“演說一番”;再有就是對某個問題有了高見,也得宣揚、宣揚。
總之,他的話題特別多,而且說起來沒完沒了,不過他的話題太廣、太雜,所以讓聽者覺得新鮮而不厭煩。
阿智坐劉師傅的車時,就沒少聽他的高論。
有一次,阿智等人去縣裡辦事,劉師傅開車。車由西向東行駛,當經過一個鄉道十字路口(沒有訊號燈)時,劉師傅的車不僅不減速,反而加速“嗡”地就過去了。同車的小王不解地問道:“劉師傅,為什麼到了路口不慢一點兒,反而加速呢?”
“告訴你,開快車不一定不安全,開慢車不一定準安全,該快就得快、該慢就得慢,最不安全的是該快不快、該慢不慢!”劉師傅沒有直接回答小王的問話,反而像說繞口令似地講出了一套道理。
隨後,他才說出適才為何加速的理由:“我早看了路口各方向的車輛,雖然有一輛卡車正從南邊開過來,但是卡車離路口的距離比咱們遠,而且車大,車速比咱們慢,我加速開過去之後,它才能剛剛到路口。反過來,要是不加速,沒等咱們過了路口,卡車就過來了。它要是不停下等待,跟咱們的車就得碰上。你說,要是慢了,是不是比快了反倒不安全了。”
聽劉師傅這麼一解釋,大家才悟出他先說的“開快車不一定不安全”的道理。
阿智坐劉師傅的車多了,在路上他開快車的時候確實很多,但是,也確實很安全。
不過,阿智也遇上過一次劉師傅“開慢車”的時候。
那次,他們一行四人乘車走到了太行山東麓的狼牙山一帶,有一段路由於出現了山體滑塌現象,碎石佔據了大部分路面。劉師傅開車走到了這個地方停下了車,車子左側是山體和碎石,右側路面以外是河床,只有窄窄的一點兒路面可以行車,情況很兇險。
由於此路是單行道,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冒險往前走。
劉師傅開門下去看了看,然後對大家說:“你們都下車!”
待大夥下車後,劉師傅開動了汽車,那車開得叫個慢呀,同時大家也為劉師傅捏著一把汗,因為大家可以看到:右側的車輪的三分之一已經出了路面,懸空著呢。
等劉師傅的“慢車”開過了這段險路之後,大家看見他滿臉都是汗水。此時的天氣並不熱,他那全是冷汗!
直到這時,阿智他們才明白了劉師傅剛才為什麼叫大家都下車,他是為了不讓大夥都跟他一起冒險呀!
同時,他們也明白了劉師傅常說的那句話“開車該快就得快、該慢就得慢”,原來其中竟然蘊含著哲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