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他人效應”

[ 哲理故事 ]

 他人就是地獄,這是薩特的說法。

但是心理學家說:他人就是個放大鏡。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他人都會把這種感覺放大,再作用回自己身上。

為什麼這樣說?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

他們選了一些退伍士兵,告訴他們說即將接受一個針對痛苦耐力的試驗。在實驗室裡,被試者可以透過旋轉自己面前的旋鈕來自由控制自己將接受的電擊程度。當然,電流越大,痛苦越大。

作為是探索人在群體當中感覺和歸屬感的心理實驗,這些被試者有一個權利:他們可以選擇是獨自接受電擊,還是找一個人陪他一起接受電擊。如果是後者,實驗者的助手將和被試者一起進行試驗,不過助手面前並沒有調整電擊強度的旋鈕。

當然,助手是不會被電擊的。不過被試者並不知道這一點,他們只是被告知:無論他把電流調成多大,助手都將和他接受同等強度的電擊。

結果很有意思,但也並不出乎實驗者的預料:當士兵們看到有個夥伴在身邊時,他所能接受的最大電流強度比他自己獨自進行試驗時要高得多。

也許有人覺得,士兵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在戰友面前表示自己的勇敢,這對於一個退伍老兵來說是很重要的,面對不幸和危險還能表現出沉著和冷靜,更是為社會所讚許的品格,所以當其他人在場時,士兵被試者會表現得更有忍耐力,這體現了軍人的基本準則。

當實驗者把試驗範圍擴大到普通人身上時,結果同士兵的相近,這就說明了實驗者的初衷:當身邊有其他人存在時,人們會不自覺地想表現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他人效應”的第一面。

除此以外,“他人效應”不但能夠放大優秀品質,同樣也可以放大痛苦。由同樣一批人所進行的另一個試驗,就說明了“他人效應”的另一面。 ,

這次,實驗者為他們準備了一些催人淚下的悲情電影。據說,看了這電影的人鮮有不痛哭的。

當然,這些被試者也一樣哭得稀里嘩啦。但這次實驗者的目的不在於看被試者哭得如何悲慘,而在於看當這些人處身於群體中時,其行為是否會有所改變。

試驗的結果是:當這些被試者獨自一人看電影時,他們的情緒變化幅度比大家一起看電影時更小。透過血壓等外在指標的測量,實驗者發現,當一個人身處悲傷情緒的群體當中時,他本人更不會掩飾自己的悲傷,甚至會因為一件並不值得傷心的事而痛哭流涕。

究其原因。這種“他人效應”。其實是集體歸屬感的一種表現。無論是快樂、忍耐還是悲傷,人們常會因為這種特殊的情感而感到自己與眾不同,而與眾不同往往會因為差異而帶來壓力。試想一下,在一個別人都很悲傷的情景下,你是否也會感到莫名的悲傷?或者你是否有“膽量”在這種情況下哈哈大笑?

人從來不是完全孤立的個體,他的情緒會時刻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群體”,則是構成環境的重要部分。當人們身處陌生的環境時,常常會下意識地把身邊的“群體”歸結成自己的“所屬群體”。

所謂“所屬群體”,是指對人有影響的。並且讓人歸人其中的群體。當人有了所屬群體之後,就會為自己身處其中而自豪,同時還會主動保護這個群體的名譽和聲望不受傷害,在最初的試驗中,人們因為自己所處的群體(儘管只有兩個人)都在竭力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忍耐力,從而也提升了自己的痛苦忍耐力。

正面情緒,常常因為相互之間的感染和激勵而加強,負面情緒則不然。它常常是透過責任分散和從眾心理而發生作用。

在人群當中。人們很容易喪失自己獨立的情感體驗,從而將大眾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這時,人們會因為“別人都這樣做”,進而降低自己的焦慮。即使是在做決定時,人們也會因為不用自己獨立承擔所有的責任,而“放縱”自己的情感,使之與其他人的相同。




研究“他人效應”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教會人們該如何擺正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人們有時會有種錯覺。認為外界的事物對自己有莫大的影響(或者全無影響)。事實並非如此,外界對人的影響,在於它可以像個放大器一樣,放大原本我們並不重視。或是覺得理所當然的情緒,最終讓情緒變得超出我們的想象。

你是否曾經覺得,旁邊的人都對你懷有敵意?或者覺得在某些場合,自己會特別不自在,甚至有可能手足無措?下次若是再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從自己的情緒人手,看看“他人效應”究竟放大了你什麼樣的感覺。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敬錯禮
下一篇: 老闆丟了